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课堂提问中的主问题设置

作者:袁 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自“新课标”推行以来,教师们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对知识进行探究,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更是运用得越来越多了。对问题的设置,或说从素质教育入手,或说从应试角度出发,或说二者兼顾,不一而足。最近一年来,我有幸多次听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语文课,觉得老师们的问题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课文从头到尾处处设问。另一类是教师只设置极少几问,甚至只有一个问题,然后引导点拨学生由此引发开去进行思考讨论。而老师则像一位放风筝的大师,无论怎样风云变幻,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他都能应付自如地掌握着手中的线,让人觉得大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大将风范。
  有的老师发表文章谈学习“新课标”的体会时感慨地写道:“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啊!”诚哉斯言!以此言论之,前面提到的两位老师中,授人以渔的无疑是后者。他的问题设置虽少,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可以让学生从千头万绪中劈手揪出一个头来,从而激发起学生深入探究、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行话中常说的“提问中主问题的设置”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以就教于同行们。
  
  一、抓住文章的主要矛盾进行突破,设置主问题
  
  以高中教材中的《雷雨》为例。这部剧作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冲突尖锐并且多元化,或伦理,或感情纠葛在一起,犹如迷宫一般,该怎样突破呢?在备课时,我首先根据剧中的人物关系精心编织了一幅结构简图作为板书:
  
  
  从这个简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个三角关系,有的两男一女,有的两女一男,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复杂而又玄妙。学生在预习中已经通读了剧本,现在重到多媒体屏幕上出现此图,都会心地笑了。我顺势让同学们比较一下,看哪个图中的矛盾关系最敏感,矛盾冲突最尖锐,谁是“雷雨”中的中心核子,为什么?问题直指剧作心脏,同学们稍作争论,便锁定了图2。图2突破了,课就上完了。一节课,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评课,听课的同行们都感慨地说:“在课堂上,授课老师显得很轻松,好象没事做似的,问题都让学生解决了,但这是老师备课心血的结晶啊!”闻听此言,眼角潮湿。谁言知音难求?个中辛苦,同行皆知。
  
  二、抓住主要人物性格进行突破,设置主问题
  
  初中新编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芦花荡》,这是老作家孙犁继《荷花淀》之后的又一力作。讲这一课的时候,我故意没布置学生预习,而是一上课就开门见山,让学生用十五分钟的时间精读课文,然后按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概括出主要人物“老头子”的性格特征。各小组基本上都概括对了。主问题解决了,我便让同学们按“干——枝——叶”的思路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子”问题,来体会主问题的辐射力。同学们兴趣大增,相继设计出“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老头子为什么没脸进芦花荡了?”,“老头子独自去打十几个日本鬼子时,为什么要让小姑娘躲在芦苇丛中悄悄看着?”……出题的同学千方百计地出题发难,但都被答题的同学根据“叶——枝——干”的思路往主问题(老头子的性格特征)上回归整合,一一予以回答,并且言之成理,充分体现出主问题的辐射魅力,充分体现出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魅力。课后良久,此情此景尚清晰如故,实在令人欣慰,令人振奋。
  
  三、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进行突破,设置主问题
  
  《侍坐》一课,为《论语》中篇幅最长者。孔子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之首,自是我炎黄子孙的骄傲,世界上诸多发达国家把研究孔子思想作为21世纪安邦定国的大计更是绝非偶然。通过学习此文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自然会让学生受益良多。学生预习课文后,课堂上十分钟左右便扫清了文句障碍,然后我便让学生设计主问题进行探究。几经辩论后,聚焦为“何故哂之”这句话。认为子路所学还不足以安邦定国,认为子路不够谦虚,有点吹小牛,这意思是大家容易想到的,但接下来的“孔子哂子路而赞同曾点的观点体现出孔子的什么思想(或理想)?”、“子路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生有所为的想法有什么不好?”、“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想、怎么做?”等这些被激发出的思想火花就令人兴奋不已了!下课了,学生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激烈地争论着。一个问题就打开了同学们的心灵宝库,身为人师,再苦再累,夫复何憾?
  以上仅就记叙类文章的主问题设置从三个角度谈了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主问题设置的角度还应该有很多,其他像议论文、说明文等也应当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设置,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多谈了。本文不揣鄙陋,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同行们对课堂教学主问题设置的研讨兴趣,使之丰满完善。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单位: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