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作者:邓世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这就告诉每一位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要课讲得好,而且还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老师应该怎样做呢?
  
  一、设置悬念,巧妙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妙趣横生的诱导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老师可运用悬念式的语言,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他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课堂。如《桂林山水》导入时可这样诱导:“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美丽异常,她犹如一幅无边的山水画,而桂林山水则是镶嵌在这幅图画上的一颗明珠,她一年四季射着奇光异彩,吸引着中外游客。你们知道桂林山水的魅力在哪里吗?你想了解和体会它吗?”当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时,教师再适时“言归正传”,“那就让老师带你们到桂林去,到漓江边看一看那种神奇的水,奇特的山吧!”这样运用悬念式语言导入,让学生带着兴趣听讲,化文为图,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山水的美景变成了活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二、引导提问,积极参与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过程,即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过程,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对课文有了初知,但尚有相当多的地方读不懂。让学生提出来,然后带着问题,让师生共同解决。这样,既可以体现“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又可以引起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教《一夜的工作》,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一遍,把想要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学生通过初读后有十几个学生发言。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未读懂的问题。有词语方面的问题:老师,我最想知道“极其简单”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劳苦”是什么意思。有写作方面的问题:我最想知道写简朴的办公室,为什么又写宫殿房子。还有文章理解方面的问题:我想知道哪些地方写周总理的生活简朴,哪些地方写周总理的工作繁忙。我想知道周总理做了那么多大事为什么不写,专选几件小事来写。……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得整堂课在师生对话中轻松地完成。
  
  三、语言鲜活,激发兴趣
  
  新鲜活泼的语言能唤起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美感,能给学生带来情感的波澜、心理的愉悦,能够再现情境,能够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捕蛇者说》一文的写作特点是“立意之奇、奇在蓄势”,“蓄势”即积蓄气势,让学生理解这一点确非易事,钱梦龙老师却讲得深入浅出:“同学们经常见到气功师手劈石砖,在劈砖前,气功师往往会有这样一个动作……”钱老师一边说一边作气功师“运气”状,“这个动作叫什么呢?”“运气!”“对!叫运气,气运到一定程度,手起砖断(边说边作劈砖状),那么,这个运气过程就类似于本文写法的哪一个方面呢?”此问一出,学生几乎脱口而出:“蓄势!”这样一个较有难度的概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好便掌握了。究其原因,还得归功于钱老师用鲜活的教学语言,创设出一个“优化”的课堂氛围。
  
  四、以情感人,激起共鸣
  
  想让学生情绪饱满、精力充沛,老师首先要有良好的状态和充沛的感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创设出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洋溢的情感中强化理解,陶冶情操。有位教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开场就用严肃、低沉的语调向学生述说: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还有这样一件事:这个连队每天点名时,全体指战员肃立着,只听连长点道:“马宝玉!”没有应声;“葛长林!”仍没有应声;“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仍旧没人应声,直点到第六名战时,才听见应“到”,前五个战士什么不应“到”?他们到哪里去了?既然他们不应“到”,连长为什么还要每天点他们的名呢?这样,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动起来,沉浸到与课文人物及作者的感情相契合的特定情境中,为学习课文开了好头。
  
  五、幽默风趣,寓教于乐
  
  讲课的过程中,当学生昏昏入睡时,当学生开小差时,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自然而巧妙地“加塞”上一段幽默语言,能解除学生的疲劳,并能在欢快的气氛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一次,有位老师裤子后面剐了个窟窿,可他一点也没有发现,仍然那么投入地上课。发现后,他极幽默地说了一句:“这叫什么?这就叫意想不到,而对付意想不到的最佳策略就是随机应变——这就是,既然这个不雅的地方出了一个不雅的故障,我就有了百分之百坐下来讲课的理由,请多关照,本人这就坐!”说着,老师从容落坐,教室里也随之响起一片愉快的笑声!这样的语言幽默风趣,能打破死水般的局面,帮助学生克服疲劳,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效果。
  
  单位:广东博罗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