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

作者:吴丽莎




  新课改实验已几年了,不少教师提出了一些疑问:我怎么现在不会教语文课了?难道我过去的方法都过时了吗?有的教师处于一种迷茫、无助状态;有的教师虽然了解一些新课程的理论,但在实际教学中不知道如何去落实。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呢?下面谈谈我学习新课程标准后的一点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堂
  
  评价一节好课,以往我们常常是看教师的“讲”,现在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看学生的“学”,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体现;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充分有效;看学生的发展是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从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看,我们现在的大部分教师还没真正摆脱教师中心,教师主宰着课堂,关注的是教学任务和时间,很多时候都是按照教案拉着学生走,这不仅仅是个教学方法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我们教师还没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由“教”到“学”的转变,由关注“知识”到关注“能力”的转变。归根结底我们教师还没有实现“角色”转变。
  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要从“演员”变为“导演”。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和评价者。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让学生习得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品质和个性。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注意多设计些综合性、主观性强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自己认真阅读思考、体验感悟,真正达到阅读理解的个性化,思维及表达的个性化。更可能多的设计一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
  其次在备课上,备教师如何“教”变为备学生如何“学”。要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点,学生学习该内容会有哪些问题,会对哪些问题更感兴趣,会喜欢哪种教学方法。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预设,形成教学预案。从备课到上课要明白我要让学生“学什么”(知识和能力)、“为什么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怎么学”(过程和方法)。
  再次是突破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都注重教学模式和活动程度的设计。有些程序化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对课时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步骤的设计,强调教学过程的严密性、秩序性和完整性,使课堂缺少生气和灵气。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开放的,是没有固定程序的,要说有程序,只不过是预设了一个框架而已,设计的是富有弹性的教学时间和活动框架。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以“学”定“教”,依学论教。
  
  二、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是体现师生生命意识、动态生成的学习课堂
  
  有学者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互动是生成的必要方式,没有互动就没有生成。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再生、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必须成为师生互动的生态场景,让知识在互动对话和交流中不断生成。
  因此,这就强调教师要认真备课,充分预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尽可能估计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和问题。预设要有适度的弹性,给“生成”留下一定的时空。以前我们看的一些公开课、研究课上得天衣无缝,丝丝入扣,甚至师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和排演,没有意外,没有差错,一切都在教师掌控和预料之中。这样的课既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更不能迸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如果说没有预设的教学不是好的教学,那么过度预设缺乏生成的教学肯定是有害的教学。教学如同历险,没有意外、惊奇、“错误”和生成,教学就缺少了生机和魅力。
  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是未知的,设计有弹性的教学,让学生发展。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状态,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因势利导进行解决,学生不经意的亮点,就是学生的顿悟。所以教师的智慧就是要把学生沉重的智慧唤醒。语文培养的是学生的悟性。
  
  三、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断整合的教学课堂
  
  课程包括有:教科书、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这五部分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所产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科书中无法有的,具有生成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整合。例如课堂里的生生互动,不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资源。学习也可理解为一种资源利用和开发过程。其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师和学生,既是开发的主体,也是开发的客体和对象。教学资源的开发既存在于教学设计之中,也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存在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中,是更高程度的需要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资源利用和开发过程。在这一点上,认真备课,充分进行教学预设是很重要的。
  
  单位:江西大余县梅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