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

作者:张应华 田 芳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一种。它以生动逼真的影像,激昂振奋的音响为学生创设了宽阔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拓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在课堂教学中,更是给学生美的享受,情的陶治,艺术的震憾。
  
  一、借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对学习活动过程及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把枯燥乏味的说教转化为形象逼真的视听,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习兴趣。《<晏子故事>两篇》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课件完成,课堂教学,一开场,观其形,高大傲慢的楚王,矮小精明的晏子便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听其言,楚王的趾高气扬,晏子的机智善辩更是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其课堂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扁鹊见蔡桓公》故事精悍却蕴含哲理。单纯的说教不足以吸引学生,运用资源,多媒体展示,蔡桓公高大威武却讳疾忌医,扁鹊医术高超却乐善好施的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浑厚的音乐烘托及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再现,引得学生嗤之以鼻,捶胸顿足。课后学生自编课本剧揣测人物内心活动,展现人物性格恰如其分,我想这与多媒体视听激发兴趣不无关系。
  于漪老师说:“爱读书,会读书,关键在培养学生求知的浓厚兴趣。”运用多媒体,把学习语文的过程变为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兴趣驱使下学习。
  
  二、借多媒体,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改革方式怎样实践?凭借课文范例?老师的直白讲述?还是单纯、狭隘的对话课堂?是用自由的想象?平面的展示?还是师生间平等的交流?……多媒体技术,容量大,形象逼真的声像结合,可以帮助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余光中的《乡愁》,课件背景音乐采用缠绵的二胡独奏把师生带入一片思乡思亲的愁怨之中。在音乐中展现画面:黄昏中母亲独倚屋角的期待;深夜中凝视娇妻照片的思念;薄暮中祭拜母亲的坟墓;细雨中翘首祖国大陆。聆听余光中的缠绵愁诗,让学生在愁绪中思愁,解愁。进而启发学生在音乐中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模仿余光中的笔法,排遣自己心中的愁绪:
  考试了,乡愁是爸妈那一句句衷心嘱咐
  生病了,乡愁是好友那一句句贴心安慰
  违纪了,乡愁是老师那一句句谆谆教导
  ……
  ——是啊!乡愁是一分剪不断、理还乱的期望。
  石子虽小却能使平静的湖水荡起一圈圈涟漪。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也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他们拿起笔用稚嫩的言语展示自己的真实内心。
  
  三、借多媒体,刺激学生心灵震颤
  
  “学生在课堂上兴奋了,动情了,才不是被动的容器。”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可刺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兴奋中成为把握教材的主人。《斑羚飞渡》一文,制作课件用多媒体完成课堂教学,让学生真切感受斑羚飞渡的壮美。画面再现年轻斑羚腾空下落时,借老年斑羚腾空中的最高点这个跳板,再次跃起跳过悬崖逃生完成的彩虹似的壮美让学生惊奇;紧接着是老斑羚在直线下落坠入深谷传来的“扑通”声给学生心灵震颤。记得,教此课时,学生哭了……为斑羚的悲惨命运哀叹,为斑羚的英雄举动感动,为人类的贪婪残忍羞愧……课后,学生发起了保护生灵、保护地球的倡议!《安塞腰鼓》教学对多媒体展现黄土高原表演的情景,先让学生亲身感受场面,聆听鼓点,欣赏舞姿……再读课文,让学生在激情中领悟安塞腰鼓的精华。
  不动情,怎么读书?用现代教育手段刺激学生的情,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借多媒体,加深加快知识学得
  
  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拉近时空距离。在学习中,不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让学生在新鲜的视听中获得更多更牢的东西。不说前文列举的课堂教学,给学生的印象何其深刻;也不说课后,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发起保护生灵、保护地球的倡议,完成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单说教学《三峡》的导入片断:三峡的山水风光在三峡民歌声中展现,便使学生陶醉于雄奇壮美的三峡美景之中。三峡美,美在哪儿?美在雄奇,美在壮丽,美在学生心中。《两小儿辩日》故事画面采用动画,勾起学生童趣,不仅让学生在动画中懂得这一天文物理知识,更让学生明了敢于发问、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画面的精彩、故事的完整、音乐的渲染烘托、对话的精深含蓄让学生学得有劲,有趣,有深度。一次作文训练怕的是记流水账,平淡无奇;课堂教学亦然,切忌没有闪光点。多媒体技术的一个导入,一个故事,一个画面会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恰当地运用课件,利用资源激发兴趣,开启智慧,激活思维,加深知识的学得。并以它为载体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积累,领悟,创新、应用。
  
  单位:湖北巴东县长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