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说“木叶”》的诗性与理性

作者:王丰松




  《说“木叶”》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经典,文中林庚对我国古典诗歌里“木叶”及相关意象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以此阐明了“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文艺理论。这是一篇充满诗意又富于理趣的美文。
  浓浓的诗意 林先生本色是诗人,他的研究论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善于将自己特有的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敏感,运用于文艺现象的描述和对诗歌语言的具体分析之中,形成富有诗意的表达。比如:
  “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钟爱”,就是特别的爱,深情的爱。男女之恋,可说钟爱;伯乐之爱良马,射手之爱强弓,此钟爱也。诗人都喜用“钟爱”,或许它本身就含有一种诗意吧。此间一词“钟爱”,尽现我国古代诗人们对“木叶”这一意象的特殊情感,令人回味。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不就是哲理诗吗?其回环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让人称绝。
  对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和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的比较赏析。“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蒋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怎样“饱满”?秋风瑟瑟,层层树叶像海水一样一阵一阵荡漾着深厚的悲凉。何为“空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林庚先生将一些满含诗情、韵味深长的词语运用在诗句的鉴赏中,构成了一段令人激赏的文字,使古诗特有的艺术魅力得以充分的显现。
  对一些意象的细微差别的分辨。“‘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 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细雨中……”“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疏朗”“绵密”是心灵的感应;“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是情感的共鸣;“静静”“蒙蒙”是内衷之体悟;“迢远而情深”是人格之契合。这是一个诗人所特有的情意和灵性的展示。从这些如诗一般优美的语言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作者超越了时空,与古代诗人们神会意合,也正因为这样,他对这些意象的辨析才如此细腻,使人叹为观止。诚如林先生所说,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的古诗研究论文(主要在楚辞和唐诗两方面),都是以其诗人的悟性对中国文化精粹作出的精美论断。
  独特的理性 似乎与一般的鉴赏文章不同,林庚的文章表现出了独到的眼光。譬如我们读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会联想到,诗人站在江边,听树叶萧然飘飘,看长江波涛滚滚,不由感慨万千无边不尽之忧国伤时的愁绪如大江汹涌而来。众人常常惊叹于“无边”“不尽”,总是忽略“落木”“长江”,偶有细心者,查一查,“落木”就是凋落的树叶,也就不去追究为什么要用“落木”了。林先生却从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古代文艺现象,由此阐发了一则古诗研究理论,这是他的独创吧。
  林庚先生的论文往往不对对象作硬性的概念化规定,他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是从细致的比较中得出结论来。例如,比较“高树”与“高木”(见前文),得出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又进一步比较“木”与“树”:“木”排斥叶,暗示落叶;“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十分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木”,却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再如第6段中“木叶”“落叶”“黄叶”“落木”之比较(见上文),最后得出结论: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通过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审美结论,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超出了常规的研究方法,因为文学研究常常是先明确审美感知,再作具体分析的。
  本文旨在阐明一则艰深的文艺理论,可是高明的林先生并没有以大家的架式条分缕析,而是将它渗透在一些古诗句的品读玩赏之中,表面上恣肆挥洒,似不着边际,细读之方可见其严密的逻辑。
  我们在回味二十一个诗句(含“落木千山”)的意蕴之时,顿然明白作者是在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探究其运思行文的精妙之所在,可谓信手拈诗,据诗析理,层层推进,如行云流水的文字里含有浓浓的理趣。所谓理趣,应该包括理性的思辨和理性的意趣,于看似不经意的行文之中寓深邃的艺术哲理,在挥洒自如的诗句援引之间含丰富的艺术情趣,是为“理趣”。林庚研究唐诗(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最能由微知著,由一些意象、一些诗句,论及唐诗的特征和魅力、创作之方法,进而概括出古代诗歌的某些规律,而其文笔又体现着先生固有的飞扬的诗意,从此文可见一斑。
  
  单位:湖北荆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