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心中的鹰》审美意象的迷失

作者:韩 阔




  《心中的鹰》是人教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的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叙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对空中翱翔的鹰充满渴望和敬佩,但却有一队解放军战士为了用鹰脑子给班长治病而猎杀了这可爱的动物,从此,孩子心中的鹰一去不复返了。文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通过观察人们对鹰的态度,表达了人类与动物之间复杂的情感。认真研读课文之后,我觉得本文作为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重任的重新修订的新版教科书中的精选课文,无论是从思想教育的角度还是从人文审美的角度都与编者此次修订的指导思想偏离甚远。尤其是从审美教育上,按照作者的本意,本文应形成三个完整而完美的审美意象:其一是鹰作为令人崇拜的独具个性的动物所代表的那种笑傲苍天、不屈不挠的精神;其二是以孩子和老人对鹰的崇拜与喜爱所代表的人和动物间亲善的感情;其三是以解放军小战士代表的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真挚情感。本来这三个审美意象在教学过程中应得到充分的突出和显现,从而使师生既受到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亲善动物的现代环保观念的熏陶,又受到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精神的感染,由此使自己的人性品质得到提升,从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和享受。但令人费解的是,本应在文中得到精彩表现的,也应该收到理想审美教育效果的三个审美意象,却因为文中解放军枪杀动物这一情节的出现,竟莫明其妙地失去了所有的审美意义,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痛心和遗撼。现就此问题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一、鹰,一种性情凶猛、善飞行的动物,以捕食野兔、鼠类为食,因其独特的性情和生活习性,人们视其为益鸟,得到许多国家和民族人民的特殊喜爱,有些国家甚至将它当作国宝,它的形象也成为一些国家国旗的图案。在本文作者幼年稚嫩的心田里,鹰是一种无比神奇充满灵性的动物,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它。鹰的姿态是如此优美:“鹰张开翅膀在蓝天上摆成个‘一’字。许久,身子一斜,听任气流托着它回旋。”“最难忘的是老鹰带着小鹰学飞。鹰爸爸、鹰妈妈,中间是很小的鹰。逆风飞,并拢翅膀直线坠下,再鼓动双翼直线上升。爸爸妈妈并排齐肩,后面是儿子。品字形上升,品字形下坠,品字形斜过蓝天。”鹰的气质是如此高洁:“自知死之将至的鹰,悄悄离开巢穴,飞向人迹不到的深山。在那里一次又一次向高高的蓝天冲击,直到耗尽全力。它收拢巨大的翅膀,箭一样扎进瀑布冲泻的深潭。”鹰的生存又是如此艰难:“一对老鹰要两年才能生一个蛋,平均两个蛋中只能孵出一只小鹰,全靠充足的食物它才能侥幸长大。”这样一种生存艰难、品行高洁、意象优美的动物,却在人们的枪声中无声无息地坠地而死。这一枪击中的哪里是一只鹰,而是人们心中所崇敬的奋勇向前、永不退缩精神的物化形象。第一个审美意象就这样在枪声中陨落了。
  
  二、按照现代人的观念,地球是人类与动物所共同拥有的,动物本应与人类平等享有这个生存空间,而不应受到歧视、虐待甚至杀戮。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情感是清亮而透明的,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他们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友善的感情。在本文作者童年的心中,鹰是神奇的精灵,“在我们心里,鹰是空中的音乐。”“不管多么绝望、悲伤,只要看到鹰从天上飞过,心就不会死。”“每一次见到雪浪万丈的瀑布,便听到鹰的歌声从九泉之下直达蓝天!”孩子们如此喜爱的动物有人竟用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它们,看到这情景,他们惊呆了,竟真诚地冲着天空大喊:“老鹰啊!不要来!”单纯的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让这可爱的动物远离杀戮的枪口。可是枪声终于响了,美丽的鹰“以一种波浪状的斜线向地面上慢慢落下来”。孩子们流血的心发出痛苦的呼喊:“啊——老鹰!老鹰啊!”从那以后孩子“心目中的鹰都被击中了。它们纷纷坠入雪浪腾空的瀑布,一去不复返。”不懈追求的理想与信念的象征消失了,“没有鹰的天空,没有庄严,没有音乐。”幼稚的心灵从此空荡荡、茫茫然,“只有长风呼啸、蓝天清澈时,还能听到鼓动羽翼的声音。巨大的透明的鹰张开翅膀,它的羽毛,它的骨骼,它的爪和嘴,还有它犀利的眼睛!”在孩子无比留恋的目光中,第二个审美意象又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击落了。
  
  三、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都是老百姓心中无坚不摧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军民之情更是被喻为鱼水之情。按照作者的原意,是赞美解放军小战士为了战友宁可自己承担猎杀益鸟的罪名这样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但这美好的意象却在作者的叙述中变了味。请看文中叙述:“我和小伙伴们看见四五个解放军战士持着枪,悄无声息地来到桉树下,躲躲藏藏地眺望天空。(注:文中两次使用“眺望”一词,用法都是错误的,应改为“仰望”。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这段中的“躲躲藏藏”一词本身就含有一定的贬意,说明在孩子的眼里解放军就不是在干光明正大的好事。事实也正如此,战士们并不打麻雀,而是等了四五天,一定要打老鹰。其实他们知道鹰的神奇与人们对它的喜爱,因为其中的一个小战士“他家祖祖辈辈打猎”,但他执意要打。他甚至捂住孩子问话的嘴,小声说:“不许讲,它会听到的!它知道有人打它就不出来了。它是最了不起的鸟!”但他们明知故犯,有意违背自己和孩子的意愿,这应该是作者为我们设置的悬念,人们等待迷底的揭穿,判断这样做是否值得。子弹终于射向空中的精灵,也射中了老人孩子的心,尽管小战士神情万分痛苦、悲伤,但年轻的十六岁少年般的鹰却大睁着明亮的眼睛在枪口下殒命了。此时人们更不能接受的是作者竟又安排这样一个情节:“传达室的贺老头挥舞着大蒲扇,骂声震天地跑来。他本是个老猎人。他对战士们大喝:‘你们!竟敢打老鹰?从今以后,你们的枪子别想再打中目标啦!谁打死老鹰,谁的眼要瞎掉的!”这种公开的咒骂,完全破坏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谊,让人感情上实在难以接受。此时小战士才不得已说出了猎杀老鹰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班长脑子受了伤,留下剧烈的头疼症,而老鹰的脑子是最好的药!迷底一点明,真让人有些哭笑不得,“老鹰的脑子是治头疼症最好的药”这毫无科学根据的理由让我们感觉仿佛回到了鲁迅先生《药》的时代(在此绝无否认中医偏方作用的意思)。为了这样一个原因,我们最可爱的人就在老人孩子的指责与咒骂声中完成了这次打猎行动。也许人们可以想象,了解了情况之后,老人和孩子会原谅这些战士,并被他们真挚的战友之情所感动,但作者却描写道:“从那以后,我心目中的鹰都被击中了。”“我再也没有见过飞翔的鹰了。”至此,作者本想歌颂的战友情也在孩子永远的心灵伤痛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读完这篇课文,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为我们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寄予厚望的新教材中存在如此明显的思想导向上的问题而感到深深的遗撼。我们的教材,尤其是初中语文教材,编者应尽最大的可能将人类思想的精华和文学的精品呈献给我们是非判断能力尚差的孩子们。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技术与经济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