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作文教学要从基础抓起

作者:庹 毅




  近年来,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许多语文教师便不顾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直奔高考主题——话题作文,而2005年的湖北高考作文可谓给了这些急功近利者狠狠的一击。2005年的高考作文看似材料作文,实则还是话题作文,这个话题就是“出和入”,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而已,其他的基本形态都和话题作文相同。但2005年的高考作文整体情况堪忧,当然也不乏佳作。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审题不深刻、文体把握不准、语言表述不佳、材料不丰富,这也给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中提出了要求。
  
  一、要从审题准确深刻入手
  
  无论“考试说明”怎么规定,无论作文评分标准怎么修改,在高考阅卷场的实际操作中,扣题还是跑题总是评价作文好坏的第一标准。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并没有降低到零,话题作文的自由无限度扩大,但并不是扩大到漫无边际,话题作文可信马由缰,但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离开了话题就成了天马行空了。2005年湖北省的高考作文试题选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所选的文字叙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认为诗人应深入宇宙人生之中,经过体验领悟,才能进入文学境界,写出好文章,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入于内,出于外”的含义,就把考前训练过的以“和谐”为话题的文章生搬上去,与题意完全不沾边,而大部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不够深刻,仅限于“入于内,出于外”字眼上的重复,使文章没有深度。
  
  二、要从积累丰富的素材入手
  
  清人袁守定:“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从多方面多途径地积累材料,储备材料。要广泛收集论据、名人名言、轶闻趣事、谚语典故、天文地理;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张开视听,扩大通过眼界,了解事态万象,研究各色人等,洞察世风民情,捕捉风云气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获取素材的途径就是我们课本和读本。在2005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些考生很会应用已学过的材料。例如课本中的人物李白,他入朝为官,想施展远大的政治抱负,这是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出。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是出。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是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等仙”,这是出。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才能在作文中旁征博引,才华横溢,说古道今,多方求证,词汇丰富,异彩纷呈。
  
  三、要从基本问题训练入手
  
  从话题作文出现以后,文体的走向越来越宽泛,打破了写作的局限性,促使考生的思维环境变得宽松,各种文体在表情达意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因为如此,使许多老师放松了对文体训练的要求,导致一部分学生写出了“非驴非马”的四不像作文。
  如,在2005年的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一些这样的文体杂糅的情况:
  有一考生的标题为《浅谈“出”和“入”的关系》,从题目来看,应当写成议论文,它是典型的议论文题目,可该考生除了文章的开头结尾是发议论的,中间的部分都采用写记叙文的详叙的方法。这是议论文的题目写成了记叙文,也有的同学拟了记叙文的标题,却写成了议论文的文章。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强化文体意识,要规范文体教学。写作要求可以任选文体,并不等于可以写“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
  
  四、要从语言表达训练开始
  
  要训练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描写方法,使笔下的人物和景物形象丰满生动,也要训练他们掌握一些议论文的写作技巧,特别是议论要深刻,透彻。2005年的高考作文中,很多同学提出观点之后,也列举了一些事例。但不加以分析,只停留在抽象意义的“出”和“入”上,文章就不深刻了。
  要让学生的文章富有文采,孔子曾经提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著名论断。怎样才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呢?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意蕴,这是一种方法,化诗入文,展示文化底蕴这又是一种方法,例如:王国维是入世的,他一生追求学问,哪怕求学的路漫长而艰辛,他也依旧选择,“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哪怕求学的路布满荆棘,他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段文字巧用古典诗词,很好地揭示了“出”和“入”的内涵,又使文章富含文采。
  要让学生的文章展示丰厚的文化底蕴,例如:2001年全国卷《诚信——我珍视的品格》:“幽王乱点烽火,戏弄诸侯,终致国破家亡;林肯砍断小树,主动承认终功成名就;拿破仑违背诺言,攻击盟国,沦为阶下囚;曹操一诺千金,隔发示罪,成就帝王之业。在诚信面前是非分明,绝没有折中的态度。”考生于不露痕迹处传达了考生潜在的文学知识储备和文学功底。所以整篇文章也充满了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总之,作文教学应该从最基木的审题立意,材料积累,文体规范,语言表达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只有掌握最基本的东西,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作文教学要追求功到自然成,切不可急功近利。
  
  单位:湖北南漳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