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情由境生 借境抒情

作者:陈西强




  读文学大家的散文,我们常常被他们生花的妙笔、优美的意境、炽热的情感、哲理的思考所倾倒。同学们在写此类文章时,该如何着手呢?
  
  一、营造恰当的“境”
  这里的境指情感的依附物,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物、事等。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切境语皆情语”。要对“境”具体、细致、生动、形象地描写刻画,把感情浸入其中,达到境景交融、境我两忘之境地。这样,创设的“境”才充盈、丰厚,那溢出的情自然也就清新、流畅、真挚了。
  
  二、抒发真实的“情”
  情由境生。“情”是鱼,“境”是水。没有鱼的水是一潭死水,没有水的鱼则无法生存。话虽如此,抒发的“情”、流露的“感”要想触动读者的灵魂,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不是件易事。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有一颗生活的心、文学的心、有情的心。自己伤心了,别人才会流泪;自己高兴了,别人才会快乐。试想,矫揉
  造作之情能打动人吗?
  
  三、蕴涵生活“理”
  文章要想写得有深度、厚度,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思常人之未思,写常人之未写。在自己理性思考的同时,也带给别人深刻的感受。在做人、生活等方面假若能给读者某种启迪的话,文章的高度就非一般借境抒情文章所能及了。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莫不如此。它们高在何处,高在我们在享受美的时候,更多地扮演了一个思考者的角色。
  请以“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选材:可实可虚。既可写自然之绿,又可写心中之绿;可大可小,大到山川河流,小到一树一草。构思:可赞可贬。赞绿化、美化,赞生命之绿(常青),赞爱绿、护绿之人的精神;贬毁绿、伤绿之人,贬乱砍滥伐之流,贬心灵的“麻木者”。表达:可抒情可思辨。在尽情抒发感受之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以叩开读者的心扉,启发读者的思考。
  名家范例
  生命的绿草地
  钟雪燕
  在我眼中,美丽永远是一片绿色的风景:
  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在我装修不久的小窝里,有一些本人精心挑选颇为中意的家什和摆设,似乎应该算得上是个简朴而美丽的小窝了,但我却老是觉得缺了点什么。前几天的一个雨日,路过一个观赏植物市场,毫不犹豫地冒雨搬回一株龟背竹,放置于沙发前的地板上。油亮油亮,舒枝展叶,带着鲜活欲滴的三片绿色大叶子,就像个传递生命密码的使者,竟一下子点缀得满屋生辉!觉得小窝便从此充满了具有绿意的鲜活的生活气息。
  毫无疑问,有许多许多关于美丽的话题。美真是一个很难穷尽的千古话题。但我认为,美的概念绝不仅是个只是和外表、包装等视觉上取悦有关的有形的东西。美的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其无形的灵魂和气质,在于其内在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
  而一联想到“活力”,就会让我联想起一片绿意。
  前不久去了云南的西双版纳,浸渍在那放眼望去绵延不逝的亚热带湿润的绿色植物中,感受到大自然一种永恒的生机和美丽,便任大自然释放的绿色活力把周身洗涤得焕然一新。记得有一次在街上看到一个年轻秀美的女子,上身穿一件淡绿色旗袍无袖真丝衬衫,下着一条深咖啡长裤,白皙的胳膊,颀长的身段,被那豆绿色衬托得像一棵姿态娉娉健康秀丽的青春之树。我喜欢看欧洲杯、世界杯足球赛,还有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足球赛。因为在青翠欲滴的绿草坪上,演出的一幕幕青春话剧,是痴迷绿茵场上那种变幻莫测的起伏迭宕以及那份挥洒生命的蓬勃激情。
  既会在看到嫩绿的新芽绽放枝头时赞叹生命的神奇,更会为老当益壮的不屈抗争而暗自喝彩,前几天在电视里看到56岁的黑人老歌手蒂纳·透纳仍精力旺盛亮开嗓门在舞台上激情放歌,在她刻有皱纹的额头上,我却分明看到一种丰厚的青春神韵:我为蒂纳于晚年仍能在生命的乐章上唱出绿色的生命之歌而感动。
  美丽,首先应该是一种生命状态。
  有趣的是,在着装上,绿色是我最为排斥的颜色,但在心灵的底片上,绿色却是我不懈追求的永恒色彩,因为它是生命最美丽的颜色。
  一直喜欢这么一句质朴的话语:“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内心期愿你和我,不管生命的年龄走得多久多远,而心底,将永远拥有一乍绿色的芳草地。
  
  提示助读
  自然界中的“绿色地”让人心旷神怡,而生命中的“绿草地”更使人“生机盎然”。全文以“绿”为线索,抒发了“绿是生命中的颜色”这一情感。为此,作者会在雨中毫不犹豫地搬回一株龟背竹,放在豪华但有点单调的“窝里”;会在西双版纳的绿色植物王国中接受灵魂的洗礼;会把穿绿色旗袍的女子比作青春之树;会在青翠欲滴的绿草坪上,看到生命迭宕、青春的激情……
  美没国界,没有年龄之分。当56岁的黑人歌手放歌于舞台之时,我们分明听到了她的生命之歌,洋溢着绿色热情的生命之歌,嘹亮于属于全人类的天空。
  的确,美丽是一种生命状态,将绿色、阳光带进他人生命的人,他的生命之树必然会常青。
  
  单位:江苏铜山县柳新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