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如何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品质

作者:温昌钧




  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外阅读对于培养人才,发现人才,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品质呢?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读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来源于需要。人对客观外界事物需要与否和需要的强烈程度,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和浓厚程度。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内容需要知晓、需要掌握、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所以,老师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伊始,务必向学生讲清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课外读书活动对于成材的重要性,不仅让他们知其然,而且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读书,乐于读书。
  兴趣依赖于成功。兴趣是和成功联在一起的,人在从事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经常性的成功,可以使人的心理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从而使兴趣得到巩固。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就要采取得当的方法措施,多创设外在的激励环境,比如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写作活动、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读书须有选择
  
  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们的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读了大量的书,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这和他们在课外阅读中没有计划性、序列性,对所读书籍缺乏选择有关。碰到什么书读什么书,手头有什么样的书读什么样的书,认为“读书破万卷”,便能“下笔如有神”,这是一大误区。针对这种现状,老师应加以指导,强调读书要有选择,要多读有价值的书,不能盲目读书。宋代朱熹云:“好书最难逢,好书最难置。……故人欲读一书,宜问有学者,何为善本,得其指点书名,方可购求。不然,误觅庸陋之书,卤莽诵读,我之学问,反为所卑隘矣。”天下的书籍虽然非常多,但甚佳者极少,多读好书,才能真正做到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三、读书须下苦功夫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要达到深究的境地,要学有所得,就必须在读的过程中下苦功夫。
  
  一是熟读。清代大学问家唐彪说:“凡古文时艺,读之至熟,问之至细,则彼之气机,皆我之气机,彼之句调,皆我之句调,笔一举而皆趋赴矣。”这说明熟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好的时文、美文,熟读,精读,直至成诵,这是有必要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是多思。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反复强调读书思考的重要性,他说:“学而不思则罔”。多思的目的在于“自悟”和“自解”,思之深浅,关乎学问的深浅。有些同学读了许多书,当问及有什么收获时,竟说不出“一二三”来,归其原因是读书时思之甚少。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将告之。”一语道破了读书能否“透底了彻”的关键。
  
  三是贵疑。读书做学问必须有敢疑善疑的精神,这是大家熟知的道理。读书时,只有敢于怀疑前人的观点,善于发疑,书本的知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大学问家吴用之也说过:“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在多思中不断发现疑难,分析疑难,解决疑难,才能真正深入领悟,学有所得。
  
  四是善问。清代大学问家唐彪特别强调在读书时“问尤重要”。他说:“天下无不问而知之理,更无不问而人自教我之理。无如浅学之人,虽有未知未能,恐有学者笑己。甘心不知,不肯下问。”在读书中遇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去问学有专长的人,问老师,问同学,乃至去问不如自己的人,这就能学得更好,进步得更快,问之紧要与可贵在于此。
  
  单位:山东蒙阴县刘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