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追索咏竹诗的美学品格

作者:王庆洲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松梅一样有着崇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历代文人墨客常把竹子作为吟咏对象,借以表情达意。人们借助它或寄托品质高洁,或象征坚韧不拔,或颂扬守贞不屈,或抒写凌云壮志,或表达能屈能伸,或讴歌谦逊胸怀,或流露恻隐之心。
  
  一、竹子轻盈纤巧,四季常青,从不开花,朴实无华,清淡素雅。人们借助这一特征表达清雅高洁的品质。清代诗人郑板桥的《竹》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诗的前两句写竹子的生长情况,一节一节地拔高,终于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后二句写竹子不开花朵,不招惹蜂蝶,借以表白自己不慕华丽,不求虚名,坚守自己高洁清雅的志趣。
  
  二、竹子在野外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它们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厮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煎熬,但它始终坚定不移地守着脚下的一片土地。人们借助这一特征抒写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精神。郑板桥有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写竹子虽然立根于破岩之中,但却能“咬定青山”,无怨无悔,任凭狂风袭击,决不屈服。诗人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面对困境,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豪迈气概。郑板桥还有一首《题画竹》:“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前两句写秋风的猖獗无比,为下文作反衬;后两句赞美竹子顽强不屈,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三、李苦禅题画竹联说,竹子“未出土时便有节”,当它长出地面后,仍然是一节一节地向上生长,任凭雪压霜欺,风摧雨打,骨骼不变。人们借助这一特征比喻那些坚守民族气节的人。在清朝“留发不留头的”的淫威下,陈佐才不顾生死,蓄发明志,被时人称作义士。他写过一首《枯竹》:“撑风老干坚如铁,几度凌风不改节。哪似薄情桃李花,须臾便与春相别。”这首诗以薄情的桃李花离开本枝,纷纷飘落,比喻那些投降变节、投入满清政府怀抱的明朝官员,给它们以无情地嘲弄和鞭挞;以凌风挺立的劲竹自况,表达了诗人不向满清统治者低头,不向强权弯腰的民族气节。
  
  四、竹子长成大树,本干挺直,刺入蓝天。人们常借助这一特征抒写凌云壮志。唐代诗人李贺写的《昌谷北园新笋》:“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这首诗的前两句赞颂新笋的玉质和龙种,借此表达诗人自己出身的高贵;后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新笋一夜拔高千尺的气概,借此表达诗人自己冲天凌云的高远志向。
  
  五、竹子受到外力的拗折时,会弯曲;一旦撤去外力,就又恢复了原来的端直。人们借助这一特征,表现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英雄气概。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咏雪竹》:“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这首诗写竹子虽暂时遭到大雪压顶,一时低下头来,但有朝一日,旭日君临大地,阳光送暖,冰消雪融,竹子仍然会刚正直立,耸入云霄。此诗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在困境面前,耐心忍受着压力和打击,等待着时机的成熟:时机一旦成熟,就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展示自己的风采。有一幅《咏竹》的对联写道:“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它和朱元璋的诗表达了同一思想。
  
  六、竹子的本干枝节外面是笔直的,中间是虚空的,竹子的叶子是向下长的。人们借助这一特征表达一种谦逊大度的品格。李苦禅题画竹联“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借竹子即使高耸入云仍然保持虚心的特征,赞扬那种身处高位却能保持谦逊美德的人。郑板桥的咏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两面枝”,上联咏竹。竹中空有节,它的叶子都是两两相对向下生长的,好像一个“个”字,所以说它“虚心”“低头”,“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二者异质同结构相对应;下联赞梅。梅,不惧冰霜,迎风斗寒傲雪开,所以称梅有傲骨,而且梅还有一个特征,它的花都开在枝的阳面,一律朝上,从无在阴面朝下的,因此说“无两面枝”,梅的这种形象象征一种不向恶势力低头,表里如一的正直人格。
  
  七、竹子的叶子质地坚硬,像片片翡翠,风儿吹来,便发出萧瑟的声音。诗人借助这一特征表达一种凄苦的声音。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前两句写诗人躺在衙斋,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萧萧之声,疑心是老百姓在痛苦中挣扎的呻吟之音;后两句是说自己听到这种声音,虽然是微小的州县差吏,却产生了对穷苦百姓的同情之心。这足见诗人对民众的关心和理解。
  
  单位:江苏铜山县棠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