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新课标下的小说教学

作者:肖 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并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新理念的确立,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现就本人近段时间的小说教学,谈谈自己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还请方家指教。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主动性
  
  高中小说的知识面广,蕴含量大,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按照这样一个流程来处理:作家介绍、写作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等等。这样,老师成了知识的中介者,完全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再生动的人物形象被老师一分析来,怎么也不会鲜活起来,课堂也就无法生动起来。老师必须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创设适当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善于抓住矛盾,在论辩中提升。
  在问题思考中,学生往往会有一些截然相反的观点,在这时,老师不用急于表态哪一方是正确的,而是让他们找出课文中的根据,让学生在争论中使问题一步步明晰。
  
  2、善于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再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因为作者所刻画的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有的学生天生就有自我表现的欲望,老师何不满足这一欲望让小说中的人物再现于课堂?小说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加上自己的创新,写出课本剧并表演。
  在表演中,在观看中,在同学们的阵阵笑声中,同学们已经进入了小说的故事演绎中,在评价时,同学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将表演与自己的体会联系起来。这样,在对比中,既肯定了同学的表演,又加深了同学们对人物性格特征的领会,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冷漠呆滞,愁眉苦脸,而是兴高采烈,其乐融融。
  
  3、善于丰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个性。
  “新课标”强调“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大大降低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在小说教学中,自由辩论、课本剧表演、朗读表演等都惯用的方法,而学生在多次接触这样的教学方法后,便变得不再积极。此时,改变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总之,抓住小说的文体特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快乐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联系生活,注重塑造学生人格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遭际,写人的心理和情感,写人的心存状态和心灵世界,这个人当然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他们有着各自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于是有人在教学小说时,好像在讲着一个与自己与今天毫不相干的人和事。但是,小说不是历史或政治读物,也不只是愉悦感官的消费品,而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揭示。通过小说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光明和黑暗、刚强与孱弱,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所在,弄明白人类只配或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命运,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感情应该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
  “新课标”阐释的教师角色中写到“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老师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将引导作用与语文教学分离,而应该紧密联系起来,结合小说与生活的特殊的联系,在小说教学中特别注意学生人格的塑造。
  
  1、利用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道德评判能力。
  让学生用正确的价值标准评判人物形象,无疑会提高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
  
  2、利用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单纯质朴的情操。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学生心理变得有些难以捉摸,有的甚至是十分悲观,小说中的形象对于学生有一定的感染力。
  
  3、利用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爱他人的美好品德。
  热爱自己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家乡,关爱他人是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具体表现。
  
  三、落实知识点,为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了小说,分析了人物形象,并能知道小说的创作方法,在小说教学中突破重点,归纳方法,再加以适当的训练,使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小说的创作方法。
  在教学完两个单元的小说后,再结合课堂内的训练点,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进行小说创作,效果相当好。
  总之,结合小说的文体特点,贯彻“新课标”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单位:湖南浏阳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