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个性化的积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作者:曾义生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强调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看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外去发展这种独特的经历呢?
  做好个性化的积累作业,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
  个性化的积累作业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文本及处理的方式。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其前提必然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有创造性的人。”而个性化的积累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独创性,它不仅有利于学好语文,还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现行的教材,虽增加一些时文,但还是和学生有一定距离,而对学生有影响的,多半是与之生活较接近的文章,据我调查,想象丰富的喜欢读《萌芽》、时髦的喜欢买《特别关注》、内向的爱琢磨《微型小说选刊》、一本正经的常与《读者》交流等,这些与学生零距离的文章,能让他们真切地了解到最新的思想和最美好的情感,学生乐于接受并喜欢积累。
  积累,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小学是肤浅的,但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大量感性的认识后,才能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初中是由量变到质变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才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真正场所。这几个阶段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个性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
  小学低年级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喜欢童话、寓言、神话、故事、科普读物、科幻小说、动物知识等等,这时追求的是阅读的“量”,培养的是他们的想象力、爱心和智慧。高年级可写读后感,以提高欣赏水平。
  初中,为了便于向更高一级的研究发展,让大多数的学生乐于积累,在内容方面,可自由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和科技作品等,在方法上,要分别加以引导,如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是“欣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领悟内涵,品味语言;二是体验情境和形象,并能说出体验;三是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阅读科技作品,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在积累中,不仅要加深对作品的体验,正确领会其实质,还要注意渗透个人的创见,有创造性地阅读与积累,文学作品可分几大板块来积累:
  ①“积累——仿写”自由积累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并对它进行词、句、段,甚至是篇的自由摘抄和剪贴,对美句作自由仿写,长短多少不限,以有创意地表达为原则。
  ②“赏析——感受”自由选择一个美的形象、情境、构思进行赏析,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以丰富情感、提高认识为主。
  ③“质疑——创新”对文章内容、写法等方面有创造性地去读,提出个人的看法,与老师同学交流,还可按照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可对某内容扩写、对某几段缩写、对某内容补写、对结局续写、甚至对某格式改写(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各人对文本的解读方式会有所不同),也许开始不习惯,久之,就会品尝到其中的乐趣了,个性也会因此得到延展与丰富。
  初中的这种个性化积累是需要老师不断指导的。首先积累不善于分类和辨析,如积累街头的招牌,老师提醒学生按书店、饮食店、商店、超市等几个方面来整理,还要善于分析优劣,感悟美丑。于是老师增加“一天一句新发现”的每日积累,不断发展学生的感悟思辨能力,到了收集同学们感兴趣的月球资料时,经过反复作批注,讲解后,有些同学进步很快。到了八年级下学期的“诗海漫步”,一些同学已学会欣赏并整理了,进步大的,能根据个人爱好,选择感兴趣的三个主题:惜时勉学、山水田园和思念故乡来积累诗词。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每一个专题下又分三个板块:积累、联想、迁移。“惜时勉学”篇中积累了同一词牌“浣溪沙”宋朝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和苏轼的“山下兰芽短浸溪”两首思想意境截然不同的词,然后又联想到汉乐府中的《长歌行》、唐朝李商隐的《乐游原》,最后迁移到晋朝陶渊明的《杂诗》、唐朝颜真卿和孟郊的《劝学》、宋朝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有了创造的乐趣,就会不断地去发展、完善。不过积累作业要注意两点:①是学生感兴趣的、有益的语言材料,②要长期归纳整理分析,便于随时运用。
  高中学生善于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可进行专题研究,或独立,或合作,那时老师应充分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多样性、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此时,学生的能力在不断得到深化与加强,个性也不断彰显出来,而且它是以实力的形式展现的,去掉了狂妄与无知,人的潜能也将会以爆发的形式凸现出来,希望教师多尊重、理解、爱护人才,继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这种以个性化积累作业为始,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终的素质训练,能开拓学生视野,增加自己的感受与体验,陶冶美好情操,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促进了人的发展。
  
  单位:湖北宜昌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