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提高古文教学效率方法谈

作者:黄永达




  如何提高古文教学效率,近年来,我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作了大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目的树立信心
  
  许多学生怕学习古文,究其原因,古文知识基础差,读不懂是原因之一,其实最主要是他们对学习古文的目标不明确,缺乏足够的自信心。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花这么多时间学习古文就是为考试中的十几分不值得,他们不知道学习古文不只是为了考试,而主要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那些《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戏曲小说等,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语言艺术品的精华,对后人颇有启迪作用。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不学习古文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是有愧于后人的表现。假如人人都不学习古文知识,则它将逐渐在社会上消失。在上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古文是一种历史责任,这不但会减轻他们为考试而学习的压力,同时也会提高其学习古文的自觉性。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教学中就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古文和学习英语一样,只要多读、多记、多思、多练,就一定能学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与此同时,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及时帮助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也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必然觉得枯燥无味,特别是古文课,假如逐段逐句向学生讲解,课堂气氛必然沉闷,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避免这种情况现象出现,在教学中,我除了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导语外,还依据教学实际,灵活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如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在讲解过程中,我不但补充介绍了“五人”壮烈牺牲的事迹,还补充说明历史上记载的关于魏忠贤无恶不作,残害忠良的罪恶行径。实践表明,在古文教学中,灵活地创设各种情境,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课堂气氛,而且还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到知识,开拓视野。
  
  三、重视诵读深入领会
  
  新编语文课本十分重视诵读,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要求学生背诵或熟读。但是目前许多中学教师范读只是流于形式,有的则以播放录音带代之,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本身的朗读水平低下,根本不懂得朗读应注意什么。那么正确的朗读应注意哪几点呢?(一)是语音。要用普通话朗读,要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让所有学生都听得清楚,并注意读音的轻重。(二)是节奏。读古文读出节奏感才体现其音韵美。(三)是语调。在古文中,每句、每一个短语甚至每一个词都有不同的语调。一般而言,陈述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升调。(四)是情感。根据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调节好自己的喜、怒、悲、惊、愁等情感,使听者闻其声而动其情。引导学生把握好文章的格调,是低沉的还是激昂的,是凄切的还是愉悦的。只要教师在范读中能注意到以上几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深入领会其意蕴,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让其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我们朗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把握时机强化训练
  
  常言道:“打铁趁热”。为使讲过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及时转化为能力,在课后,我常及时抓紧时间,编写练习,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我设计的练习要求有四点:(一)针对性。设计的练习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和针对刚学习的知识;(二)全面性。设计的练习难度要适中,要顾及整体学生,让大多数学生都会做;(三)联系性。设计的练习既要对前面的知识有所巩固,又要为引出下文的知识有所铺垫。(四)开拓性。设计的内容不能死扣课本,要对课外有所延伸,以此来开拓学生的知识。没有为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那么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必然是水过鸭背,长期如此,他们学习古文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五、丰富资料强化记忆
  
  我常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古代文化常识的资料,打印好发给学生,以丰富他们的学习资料,并要求其熟记。如古代天文(二十八宿)、历法(二十四节气六十甲子)、姓名、礼俗,宗法等文化常识,学生若了解多的古代文化常识,那么他们在学习古文时就轻松多了。困难就少了。如苏东坡《前赤壁赋》写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里“斗牛”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两星,再如古文中别人的称呼“伯禽父”“仲山甫”“季尼父”“叔兴父”等,这里的“伯”“仲”“季”“叔”是表示排行,“父”与“甫”是表示男子,“禽”“山”“尼”“兴”是人的字。如果不了解相关的古文常识,很多学生就会误解以上的词语。由此看来,强化学生记忆一些常见的古文常识是很有必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又一良方。
  
  单位:广东怀集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