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对话教学中提问能力的培养

作者:夏永华




  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强弱。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语文教学切切不能忘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对话的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主阵地。
  
  一、培养问题意识
  
  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创造。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是思考的先导。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于勉之。”
  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问题意识培养土壤。首先,阅读文本是信息丰富的问题源。只要阅读个体善于动脑,阅读一篇文章会产生许许多多深浅不一的问题和充满个性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次,对话过程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问题意识诞生于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诞生于学生个体在对话过程的思维交锋之际,诞生于学生个体的探究过程。
  
  二、提出问题的策略
  
  问题策略是指问题的发现、引导和解决的策略。形成问题意识是提出问题的前提,但这还只是一种认识,重要的是付诸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那么问题从哪里来呢?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问题呢?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问题策略,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
  
  1、“主问题”探路。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来对话的策略。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智慧结晶,是可以牵动整堂阅读课对话教学的“纲”问题。主问题,不具备一般提问的随意性,它是对课文内容和教学流程内在的牵引力,使之成为深层次课堂教学对话的导火索、牵引机和聚合剂。
  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改变了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通病,以主问题来牵引对课文的整体阅读,来生成对话中“喷薄的情感,睿智的思想,灵动的趣味”,来引导学生渐入问题世界。针对肢解课文、一问到底的流弊,需要对主问题的创设提出实施优化。
  主问题的提出总是为一定的发展目标服务的,围绕目的所设计的主问题应注意彼此间的内在关联,增强系统性,减少随意性。系统的主问题的出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时有序提问对话的主体,使学生渐渐进入丰富有趣的问题世界。
  
  2、教给发问方法。学生进入问题世界后,如果再教给他们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将有助于提升提问能力的养成速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往往落在字词句的理解上,纠缠在一些浅显的知识性问题上,还抓不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实质性问题。要提升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使之真正会问,还需教师进一步设法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认为能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利于发挥主动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
  (1)寻找指向性问题。即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思想情感、编者选文目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
  (2)寻找比较性问题。即能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并提出的问题。
  (3)寻找反向性问题。即从文本结论、同伴言论相反的方向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打破思维定势,采用逆向思维提出的问题。
  (4)寻找假设性问题。即假设事物的进程改变了会有什么不同结果的问题。
  (5)寻找拓展性问题。即能拓宽知识领域、扩大思考范围的问题。
  (6)寻找延伸性问题。即能从表层思考引入深层思考的问题。
  有价值的问题很多,提问的方法和视角也很多,远远不止这些。如果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就能逐步做到问点扣题,问法合度,问时恰当,问随文移,问随旨定,问随情变,问随人异,提问质疑的品质便会不断提升。
  
  3、呵护提问热情。语文阅读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和能力形成的设计师与指导者。学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掌握了一些问题提出的方法,但不一定会始终保持思考发问的热情,如果教师调控失当,还可能泯灭学生已有的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怎样才能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呢?(1)呵护学生勇于质疑的态度。让学生在钻研文本的前提下,没有任何约束地大胆质疑,哪怕是看似离题万里、刁钻古怪的问题。(2)恰当调控与引导。无论哪一种问题其实都有值得肯定之处,但我们知道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是有质量的问题。为了确保课堂上问题的质量,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自评、互评。从中选取整理出最佳问题进行讨论。(3)运用教师自身的评价艺术。教学中老师恰当的评价行为,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形成与巩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学生对教师总有强烈的心理期待,期待自己的表现能得到老师恰如其分的评价,最好是建设性肯定性的评价。
  整个阅读对话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对话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学生对话能力形成、提问质量上升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把提问质疑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不时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教师也能经常享受到学生奇思妙想的快乐。
  
  单位:江苏海安南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