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陶维生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师对语文朗读教学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致使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几乎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和附庸,这严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笔者以为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即充分认识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积极作用。
  首先,朗读是记忆、积累的基本方法。古人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在此期间,不求甚解,只要读得多,记得多就好。古今中外那些学问渊博、成就卓著的学者文人,无不深谙读书之道,领略读书的妙处。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交”,巴金少年时代便能背诵《古文观止》,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就主张学生应背诵。他说:“学语文有无捷径和秘诀?有。那就是要背诵。”又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你能背诵的多,脑子里装它几十篇,它就可以好好地为你服务。”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更有生动精辟的阐述。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轻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的确,朗读是加深理解课文、增强记忆能力、积累知识的有效手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解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同化”则是理解的一种形式。在朗读的初始阶段,人们只是对字面和文义表层有粗略的感觉,但“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事实上,朗读的过程就是对朗读的对象的理解、记忆及品悟的过程。学生每一次的朗读,都比上一次有新的体会与感受,学生就是这样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效果,同时也完成了对知识的积累。
  其次,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方法。“语感”是什么?“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感受和运用规范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具有经验惯性的可以迅速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因而,语感培养的惟一正确有效的途径就是长期耐心的去接触语言、感受语言。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感的培养时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吕叔湘先生则强调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不难理解,朗读作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朗读时通过视觉器官和口腔器官,使读出来的声音诉诸听觉,让大脑多角度多层次地感受语言,这样,理解和感悟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现代心理学研究就表明,熟读成诵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词语、句式、情感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能力。我们经常说,语感是习得的,的确,习得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要求。通过朗读教材中的那些典范篇目,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语言规则,感悟字、词、句运用的奥妙,学会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领悟语法、修辞、逻辑的恰当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样,学生不仅能习得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还会受到作者人格魅力、道德情操的熏陶。从这一点看来,朗读的意义就不仅在于教学的需要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还在于朗读能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再次,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
  文章之美是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意蕴美的大综合。但作为学生,他们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能一步到位的,要分步进行。欣赏文章的美,也应经由感性到理性、由外部到深层的过程。文章的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属于直觉,是感性认识,而意蕴美、意境美则属于深层的领悟,是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朗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鉴赏力获得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是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而朗读就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从这一点看来,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必经之路。
  另外,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展现了作者的风采,渲染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与优秀的人物交谈。朗读文质兼美、感情丰富的文章,犹如吃到了人参果,喝到了甘泉醴酪,无一处不爽快,无一处不烫贴,令人回味无穷,深受感染,心灵震撼,精神振奋,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朗读是一个语言的内化过程,它的效应和作用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通过朗读,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记忆,实现语言的积累,而且还可以熏染和增强学生的语感,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只有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才会最终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天职就在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陶冶学生读书的情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语文朗读教学做深入研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提高认识,并以此为契机,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文素质。
  
  单位:甘肃白银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