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诗歌的“入境”教学法

作者:黄文太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对古诗的掌握也仅限于会读、会背,了解诗的表面意思和主题思想,这无疑有碍于学生对诗的整体把握,无法体会诗的内蕴,难以发现诗的美的特征。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会读诗、读好诗,入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试着采用多种方法入境,收效颇丰。
  
  一、诗题入境
  
  许多诗的题目,本身就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倾向,如《行路难》中的“难”,确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了诗人对世路坎坷的伤感之意。在诗中,诗人紧扣住“难”字来写。开头就直抒难喝难食胸臆,感叹声中可见郁闷之情。接着用黄河难渡,太行难登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碧溪垂钓,日边乘舟,破浪长风等典故则抒发自己不甘沦落,坚信会有出头之日的未泯壮心。但路之歧,行之难的诗意仍处处可见,处处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嘘叹之情。在授课中,掌握好诗题,就能轻松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情为先导,与诗人心有共鸣,达到学习目的。
  
  二、以画入境
  
  别林斯基说:“诗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而我国古代诗歌往往用形象描绘,表现出诗的境界和情调,前人常常根据一幅画作诗,象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就是一个特例,教师在教学中先设置一个画面,把《春江晚景》的画面在授课时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有一个可感印象,诗画对照、逐层讲清诗情画意,学生对诗的意蕴的把握也就迎刃而解。讲授杜甫《登高》时,展示出“急风”、“高天”、“哀猿”、“白渚”、“孤鸟”、“落木”、“长江”等物象组成的画面的底,从底的背景上突出“作客者”浪迹天涯、茕茕孑立的形象,通过这一可感的画境,表现出这首诗的“意”,即浓浓的忧世感时哀民伤身思乡之情。讲解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画面上一个孤寂的人独立江岸边,向孤舟消失处眺望,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那一份依依惜别之情。因此,一幅与诗的内容相一致的画,能引导学生快速入境,体会情感。
  
  三、美读入境
  
  我国的古诗,注重音节,具有一种音乐美,而这种音乐美的表现形式就是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美读(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加入了情感因素,激起学生的想象联想。古人云:读诗百遍,其义自见。以此促进学生对诗美的感悟,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境界,从而把握作品的内蕴。像《琵琶行<并序>》这样的诗,以饱含激情的美读,让人仿佛听见了时而响亮如急雨,时而轻柔如私语,时而圆润如莺鸣,时而低咽如泉流的琵琶妙音,使学生感受诗的整体美,展开想象,在他们脑海中形成一幅幅饱含内蕴的图画,从而体味到随乐声起伏的琵琶女澎湃变化之内心世界。
  
  四、背景入境
  
  古人有“情动而辞发”之说,一个人生活的遭遇,仕途的起落,所处的时代氛围都可能使作者有感而发,从作品中体现出来。讲授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必须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全诗以“有吏夜捉人”为提纲展开,在这一句中,诗人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并且是在夜晚,深刻地说明了官吏的手段狠毒。“老翁逾墙走”则反映了人们寝不安席的现实,“如闻泣幽咽”中的“如闻”两字,则显示了诗人对这一家人的关切之情,对外面发生的一切都倾耳细听,也通夜未眠。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诗人在如实描绘中批判了官吏的狠毒和横暴,揭露了政治黑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兵车行》也有类似情况,“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实是唐朝穷兵黩武政策的必然结果。用背景入境,把学生置身于大的社会环境中,就能体味出诗人的情感取向。
  总之,语言是作品的内容,思想的载体,诗的主题,诗人的思想都是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展示给读者的,而“境”则深藏其中。《文心雕龙》有“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观点,师生的教学活动就是一种“披文入情”的活动,即透过诗的语言符号这层面纱,进入诗的意间,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使学生对诗的理解的掌握,由表层的理解到深层的感悟,达到意境合一,从而完成教与学的活动。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