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让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走向生活

作者:曾喜云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大家的共识。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三个中心”(学校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书本为中心)的影响,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仍随处可见。实际上从目前来说,作为勤于思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早已树立,那为什么还存有这种现象呢?不客气地说,教师本身也有一定的原因。因为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降低,只要熟悉了课本内容,一切都好办。但是,因此而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从这样的课堂走出去的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创新能力,甚至没有主见,他们又怎么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杜绝“满堂灌”,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走向生活,让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关键在“实实在在”几个字,它需要的是教师的务实精神。下面谈点滴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坚持不懈,进行课前讲话
  
  很多教师都设计了课前讲话这一环节,但由于一节课只有40或45分钟,时间非常宝贵,因此往往预备铃一响就进行,上课铃一响就停止。我认为这样不太妥当,因为在预备铃声刚刚响起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听者不集中注意力,发言者自然也难以用心准备,这样的讲话收获不大。
  我认为用诗词、名言警句、美文片断等的齐声朗读,有利于整体气氛的形成,进而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当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再进行认真的课前讲话。要求讲话者事先准备,将讲话内容写在专门的发言本上,但必须脱稿发言。这样一则能引起讲话人的重视,二则训练了讲话人的笔头表达能力,三则利于表达的流畅,四则便于积累。发言后对内容、表达、台风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点评。刚开始训练时由教师点评,之后训练学生点评。人人轮流上台,每天3人,每人1分钟左右,需要3至4分钟,并未影响课堂教学。
  对于刚进校的初一学生,一年来,我们开展了“勤学故事,鼓舞着我”、“关注新闻,我来点评”、“精妙对联,我来赏析”三项专题讲话,训练了黄骁、邓燕婷、李家欣、梁洁仪几位专门的主持人。现在全班同学人人能自如地站在台上,声音响亮、姿态大方、吐词清楚、语言流畅。几位主持的穿插与点评也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趣。
  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表现力,一定会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一定是充满自信、善于表达、勇于展示。
  
  二、把握中心,狠抓课堂教学
  
  重视课前讲话,并不是要喧宾夺主,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还课堂以生活、让生活进课堂”,力图让课堂上的语文与现实中的生活结合起来。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利于课堂教学走向生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它在教学工作中的体现就是教师要遵循民主性教学原则。但现实中的情况往往不尽人意,有些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是学生的好友,可一到了课堂上,就师道尊严了,学生不知不觉中就有了一些畏惧心理,不敢畅所欲言。我想,教师若能在课堂上真正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朋友,真正把心中的疑惑、想法说出来,与教师一起探讨,共同去感悟生活。
  曾经听两个教师上了同一篇阅读练习课,阅读文章的题目叫《美丽的歧视》,说的是教英语的张老师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骂学生大伟:“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大伟从此奋发努力,考上了京城一所大学。后面设计的一道题目是:“张老师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你同意张老师的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一位教师所教班级中90%的学生都同意张老师的说法,理由是张老师用心良苦,并且因此激励了大伟;极个别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则小心翼翼地说着自己的观点。而另一位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则异常活跃,持同意与不同意两种针锋相对观点的人几乎各占一半,最后自发地展开了辩论。
  对于这样一个直接跟自己老师教育方法有关的敏感话题,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场面。事后向学生调查,原来前一位老师一向严肃认真,不苟言笑;而后一位老师则平易近人,学生心中的秘密都愿意直接或间接地向他倾诉。
  我想,当学生紧紧围绕师生关系、人权问题,各抒己见,互不相让的时候,已经无形中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广阔的生活大舞台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在生活中正确认识与处理这类事情的能力,也一并得到提高。
  
  (二)探讨开放性的课后练习,利于课堂教学走向生活
  新教材课后设计的“研讨与练习”,不仅注重考察课文内容的把握,而且非常注重将其拓展到现实的生活,这些经过专家们仔细斟酌的思考题,无疑是充分体现“语文即生活”的一个宝贵的资源库,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千万不要蜻蜓点水。
  请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紫藤萝瀑布》:
  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论语》十则: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
  这样的练习比比皆是,它们是如此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合乎逻辑的或创造性的回答,教师又何必寻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呢?
  
  (三)让学生走上讲台,利于课堂教学走向生活
  一般情况下,讲台是教师的专有领地,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天经地义。实际上,恰当的时候换一换位置,未尝不可。
  在名著阅读完后的赏析教学中,我觉得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大行其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存在不同的声音,我们一定要认真倾听,绝不能不尊重学生,硬要自己站在上面,搞一言堂。《西游记》、《童年》、《边城》、《从文自传》、《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与一位又一位大师携手共游后,再让学生们走上讲台,自己当一回学生,真会感慨万千。
  你听:
  “《边城》中,作者接近尾声时写到:‘翠翠的命运,是否也像河边的白塔,有一天会坍塌呢?’作者大概是不忍心将这样的疑虑投在孤独的翠翠身上,所以在结尾时又给了不能实现,却也能给人一点安慰的幻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是的,天保的殒命,是傩送出走的理由;而对翠翠的挚爱,必定也是傩送回来的理由。天性纯朴的傩送,怎么能断然决择?这是傩送回答不了的问题,作者回答不了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只是可怜了翠翠,实在不公平!”
  再听:
  “《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形象值得我们深思,他一身正气、疾恶如仇、忠心耿耿、英勇无畏,但他也有着不可否认的人格缺陷,那就是自高自大、莽撞冲动、有时还知法犯法,试想在当今法制社会,他还会是我们心目中崇拜的‘大圣’吗?”
  多么理性的思考,多么睿智的话语,多么可爱的请求,那是同学们在精读原著的基础上,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在静心取舍的基础上,发出的属于自己的声音。
  
  三、人人参与,开展综合性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广阔的社会生活为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同时综合性学习又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并有效地将语文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因此,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走向生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少则一周,多则一月两月,历时长,要花费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非常辛苦,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有所得,这样尝到甜头后学生才能坚持下去。要想有所得,必须让每一个学生至始至终都积极参与,从中感受,从中收获。
  但综合性学习的开展,特别是在基础较差的学生中开展,容易流于形式,因此这里仅谈开展综合性学习时要注意的几点,与大家商榷:
  第一、师生共同熟悉活动内容,可一起设计活动进程,以便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
  第二、教师必须利用专门的时间,向学生讲清活动的开展及其细节,一般需要15-25分钟。
  第三、学生分组,注重搭配,以好带差。一般6-15人一组,自愿组合,教师协调。每组自定小组长,组员要有具体详细的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可做。每次活动都要重新分组,因为学生要根据活动内容重新组合,这样也可训练学生与不同的人的合作能力。
  第四、组长要与成员经常联系,了解活动进程,组员之间必须团结协作。
  第五、活动要有展示、有评价,有激励。
  第六、活动结束后要写出作文或随笔。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好:“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造力的。”广阔的生活已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素材,只要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大语文教学观,只要我们用心撷取,我们的教学将更富有创意,更富有生活气息,更受到学生的喜爱,更受到社会的欢迎,最终达到为时代造就人才的目的。
  
  单位:广东深圳市沙井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