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语文教师口头语言的审美选择

作者:贺义廉 李玉梅




  课堂教学语言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之上的一种言语形式,是教师进行教学极为重要的无可代替的工具,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身体语言。其中口头语言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最主要的语言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对概念的阐释,对审美对象乃至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教导,言语中无一不显现出各自的美学观念、审美体验和美学修养。荀子说过:“诵说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意思是说:在吟诵经典、说文解意时,能做到不凌乱、不违逆(不违背意愿)的,才算具备了语文教师的条件;能洞察精
  微的道理且能表述出来的,才具备了当语文教师的资格。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口语的高低。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口头语言应该具备形式美、教育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审美选择。
  形式美,口头性形式美是教学语言在表达形式上最大、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课堂的组织,还是教学内容的完成,都必须通过教师口语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景千变万化,教师不可能照本宣读原来设计好的教学语言,而只能随机应变,教师在教学中包含激情的讲授往往会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反应,而受学生良好反应的正刺激,教师会情绪更加饱满激昂,表达更加流畅,并随之萌生新的体会。这种即兴式的口头发挥与调整,是教学口语的形式美。
  教育美,语文教师口语教育美表现在语言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知识点作出准确无误的分析讲述,也就是知识性。作为传授知识、交流思想的教学语言必须具备逻辑性,如果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学生就会堕入云里雾里,无法接受所学的学科知识。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内容包含着积极的思想教育和健康的情感滋润上,而且体现在语言本身的美育作用上。教师如果巧妙地艺术化地运用启迪语、诱导语、讲授语、阐释语、鼓励语、批评语、表扬语等教学语言,可以促使学生自信、自强、自悟、自得,增强语言的教育效果。
  形象美,教师通过生动、具体的描述,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鸟的天堂》里有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具体讲是什么意思呢?一位教师是这么引导学生理解的。他先让学生观察树叶在微风中的各种姿态,然后说:“大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好像把全部生命力都展示给我们。我们看到:有的叶子在轻松地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在左右旋转,好像摇动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悄悄的说话;有的互相簇拥,层层叠叠,好像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上绿荫。这是作者精心的描写,他赋予了这些树叶新的生命,新的灵魂。”这段有声有色的描述,使得学生兴趣盎然。
  意境美,课堂语言意境美指教师娴熟地运用言语的机智、出神入化的讲说、完美的逻辑推导等,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给学生带来浓郁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意境可分为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心性逐渐升华的三个层次:
  感性层的意境,指以耳、目为主一切审美感官所感受到的愉悦。这种审美意境,偏重于以感性直觉能力直接感受通过语言传递的社会、自然、艺术中的审美对象,似乎无需借助思考,便不假思索地唤起感官的满足和喜悦,达到悦耳悦目的情境,进入感性愉快的审美经验状态。所谓“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就是对这种由感官对审美对象直觉产生愉悦的状态的生动描述。悦耳悦目的审美意境,重在培养人的感性能力,处于审美意境的较低层次,但它也是感性与理性的协调活动,是一种特定层面上人的心灵的自由状态,是进入更高层次审美境界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性层的意境,指通过诉诸人们的视觉和听觉的有限形象,从语言传递的信息中捕捉和领悟到审美对象内含的某些深刻意蕴,从而产生一种精神愉悦,获得悦心悦意的审美效果。在这种理性层次的审美意境中,人们可以凭借理解和想象因素使自己超越目观之景、耳闻之声,看到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听到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其中所蕴含着的丰富意蕴,达到神领意会的效果。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心灵自由和谐的状态。
  心性层的意境,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等级的审美能力的表现,是一种有规律而不受规律的约束,有道德而不受道德强制的心灵自由感受,是一种悦志悦神的审美意境。所谓“悦志”,是对某种合目的性的道德理念的追求和满足,是对人的意志、毅力、志气的陶冶和培育;所谓“悦神”则是投向本体存在的某种融合,是超道德而与无限同一的精神感受。这种审美感受不只在于耳目器官,也不只在于感受理解,而是对语言传递的审美对象的一种出神入化的禅悟,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实际上,上述二种审美意境往往很难截然分开,并且与语文的教育性和谐统一。
  
  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