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如何将水酿成酒

作者:金立群




  如果我们仅仅抱着看故事的心态来看《茄子》,也许会有些失望。《茄子》的故事并不新鲜。其中包含的核心情节要素有两个:一是偷窥,二是欺骗。老孙父子因为开彩扩店的缘故,获得了窥视他人秘密的有利地形,并且果然发现了秘密,是核心情节之一。而被他们发现的秘密:一位穆姓男人一面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一面又在外面泡情人的双重生活则是核心情节之二。这样的情节都是被通俗小说用滥的。那么《茄子》的味道又在哪里呢?就好像酒和水相比,其主要成分其实还是水,但酒之所以为酒,不同之处又何在呢?
  我们会感觉到,和通俗小说相比,《茄子》虽然包含着同样的情节要素,但是它的叙述重点不一样。如果是通俗小说处理这样的题材,或者写成一个层层剥笋的结构:通过窥视与好奇,欺骗背后的秘密被一层层揭开;或者写成一个层层推进的结构:由于偷窥者的介入,故事向着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但是《茄子》的叙述重点却在老孙小龙父子俩的日常生活和心境上,其中有大量似乎与核心情节没有什么关系的闲笔。比如小说的一二段还可以说是情节展开前必要的交代,交代老孙如何盘下了一家彩扩店。但接下来的三四五段却都是写老孙的一些生活感受,比如“习惯了不期望,不期望也就不容易失望“,比如老孙对儿子小龙的女朋友的看法,“人还不错,傻呵呵的,就是太胖了点”。而最大的闲笔大概就是小龙和她女朋友的关系。说不上为什么,他们好上了;又说不上为什么,他们分手了。总之,这些大量的闲笔会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觉:这篇小说到底打算说些什么?为什么它不好好地说故事?这些闲笔让我们产生了纷乱的感觉,有点抓不着头绪。这种纷乱的感觉使我们在本能地为偷窥与欺骗所吸引的同时,又与这种落入俗套的情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正是这样的距离,促使我们将注意力放置于那些“闲笔”之上。而当我们开始琢磨“闲笔”时,首先引起注意的,一定是小说的标题“茄子”。直到小说将至结尾时,“茄子”才出现:“大家都习惯了在镜头面前或自然或勉强或夸张地笑。一、二、三,茄子,咔嚓”、“不过,两人都笑得很甜,看他们的口型,就知道俩人肯定一遍又一遍异口同声地说了那两个字——茄子”。小说在这时,仿佛出现了哲理的意味:当笑容成了“茄子”,一切都变得不真实起来。似乎人人都在掩藏真实的自我。然后,又有一个细节也许值得我们关注。它是在小说靠前的位置出现的。小龙在生意一般的时候戴着耳机听歌发呆,突然他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这是他听过的最奇怪的一首歌,两个声音分别在他左右的耳机里各自唱着各自的歌,一个欢快、明朗,一个缓慢、抑扬顿挫,就像是下定了决心要盖过对方的声音,可事实上,他们还是唱着各自的歌。”这段话我们初看时也许不以为意,但当我们读完全篇再回过头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细节也充满了暗示。这种“各自唱歌”的状态不就是人与人关系的真实写照吗?在这篇小说里所出现的所有人物关系中,哪一组关系不是“各自唱歌”呢?穆先生和他的家人之间自不必说。就是穆先生和他的情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否则那瘦弱女孩照片上的表情就不会给人“绝望”之感了。而小龙父子之间不也是如此吗?他们各自都发现了照片上的秘密,都关注着这个婚外情的发展,却彼此不说,“各自唱歌”。还有小龙和梅子之间,他们的分手实际上源于厌倦。他们都没有走进对方的心,共同恋爱的时候也不过是“各自唱歌”。作为窥视者,小龙父子试图介入到穆先生的情人费小姐和穆太太的生活中,试图为她们揭开事实的真相,从而通过窥视,揭露欺骗。但谁想到费小姐,还有穆先生的太太却并不领情,真相不真相对于她们又有多大意义呢?这同样是一对“各自唱歌”的关系。
  因为“茄子”所象征的空洞、虚假、毫无意义,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呈现出“各自唱歌”的结果。又因为人们之间不过是“各自唱歌”的关系,所以“茄子”的真假也就不再值得我们去深究和揭穿。由“茄子”与“各自唱歌”所形成的这对关系似乎才是表面的窥视/欺骗背后小说真正的内在结构所在。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两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的发挥而获得的。在表面的俗套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层的哲理思考,所谓先锋小说之“先锋”,大概就在这雅俗间的张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