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请接纳学生的异口异声

作者:薛文国




  新课程下的课堂,众口一词“异口同声”的情况将大大减少,学生会喊出多种声音,甚至可能有些是“别样的声音”,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接纳这种“别样的声音”。
  翻开语文新教材中的“研讨与练习”,我们便不难发现,与过去教材中的课后思考题相比,它更强调阅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加注重多元思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新课程就大大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教学不确定性,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为老师留下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将更为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点将大大减少和淡化。因此,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也就决定教师必须接纳学生的“异口异声”。
  一、“异口异声”是对尊重学生差异的呼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异口异声”便于工作,体现了学生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对“异口异声”的接纳便是承认学生差异,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不同,课堂上发言也就决不会“异口同声”。所以从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角度来看,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该具有“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接纳他们的“异口异声”。
  二、“异口异声”是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呼唤。新课程下的师生之间应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师应具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还要有一颗能容下学生所有言行的宽容之心。教师是慈母,是严父,是心理医生,但更多更主要的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一位引导者,一位合作者,一位参与者,一位组织者,一位促进者。只有这样才会出现一种积极轻松的、支持性、接纳型的课堂氛围,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会有情绪上的“安全感”,才敢“异口异声”。
  三、“异口异声”是对培养创新精神的呼唤。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一个墨守陈规的老师在教学中缺乏独创性,一个迷信权威的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有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待课堂上学生的“?”更要小心呵护和大胆倡导,以某种建设性、鼓励性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的反馈。这样,课堂就具有“生长性”、“生产性”,学生的智慧的火花才能得以迸发,创新精神才能得以体现。
  四、“异口异声”是对教师的自我发展的呼唤。“标准答案”下的教师更多地依赖于教参,充当的是知识的“复制者”与“留声机”的角色,新课程下的课堂知识,不仅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还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而且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比重有加大的趋势。因此,教师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时刻保持充足的“源头活水”,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促使自己不断发展,在学生的“异口异声”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接纳学生的“异口异声”,就是要摒弃“标准答案”,就是要培养有胆识、有灵魂、有头脑、有思想、善创新的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要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创新精神,那么就请接纳学生的“异口异声”。
  
  单位:河北围场县半截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