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四魯語上
9、展禽論祭爰居非政之宜
 

  海鳥曰“爰居”,止於魯東門之外三日〔一〕,臧文仲使國人祭之〔二〕。展禽曰:“越哉,臧孫之為政也〔三〕!夫祀,國之大節也〔四〕;而節,政之所成也〔五〕。故慎制祀以為國典〔六〕。今無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七〕。

〔一〕 爰居,雜縣也。東門,城東門也。

〔二〕 文仲不知,以為神也。

〔三〕 越,迂也,言其迂闊不知政要也。

〔四〕 節,制也。

〔五〕 言節所以成政也。

〔六〕 典,法也。

〔七〕 加,益也,謂以祭鳥益國法也。

  “夫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一〕,以死勤事則祀之,〔二〕以勞定國則祀之〔三〕,能禦大災則祀之〔四〕,能扞大患則祀之〔五〕。非是族也,不在祀典〔六〕。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七〕,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八〕;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九〕。共工氏之伯九有也〔一0〕,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一一〕故祀以為社〔一二〕。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一三〕,顓頊能修之〔一四〕。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一五〕,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一六〕,舜勤民事而野死〔一七〕,鯀鄣洪水而殛死,〔一八〕禹能以德修鯀之功〔一九〕,契為司徒而民輯〔二0〕,冥勤其官而水死〔二一〕,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二二〕,稷勤百穀而山死〔二三〕,文王以文昭〔二四〕,武王去民之穢〔二五〕。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二六〕;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二七〕;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二八〕;周人禘嚳而郊稷〔二九〕,祖文王而宗武王〔三0〕;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三一〕;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三二〕;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三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三四〕。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三五〕

〔一〕 謂五帝、殷契、周文也。

〔二〕 殷冥水死,周棄山死是也。

〔三〕 虞幕,夏杼,殷上甲微,周高圉、大王也。

〔四〕 夏禹是也。

〔五〕 殷湯、周武是也。

〔六〕 族,類也。

〔七〕 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禮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

〔八〕 柱為后稷,自夏以上祀之。草實曰蔬。

〔九〕 夏之興,謂禹也。棄能繼柱之功,自商已來祀也。

〔一0〕共工氏,伯者,名戲,弘農之間有城。 案:此注公序本作“共工氏,伯者,在戲、農之間。有域也”。

〔一一〕其子,共工之裔子句龍也,佐黃帝為土官。九土,九州之土也。后,君也,使君土官,故曰后土也。

〔一二〕社,后土之神也。

〔一三〕黃帝,少典之裔子帝軒轅也。命,名也。

〔一四〕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帝高陽也,能修黃帝之功。

〔一五〕固,安也。帝嚳,黃帝之曾孫、玄囂之孫、蟜極之子帝高辛也。三辰,日、月、星。謂能次序三辰,以治厤明時,教民稼穡以安也。

〔一六〕堯,帝嚳之庶子陶唐氏放勛也。單,盡也。均,平也。儀,善也。

〔一七〕舜,顓頊之後六世有虞帝重華也。野死,謂征有苗死於蒼梧之野也。

〔一八〕殛,誅也。鯀,顓頊之後,禹之父也。堯使治水,鄣防百川,績用不成,堯用殛之于羽山。禹為天子而郊之,取其勤事而死也。

〔一九〕鯀功雖不成,禹亦有所因,故曰修鯀之功。

〔二0〕契,殷之祖,為堯司徒,能敬敷五教。輯,和也。

〔二一〕冥,契後六世孫、根圉之子也,為夏水官,勤於其職而死於水也。

〔二二〕湯,冥後九世、主癸之子,為夏諸侯,以寬得民。除其邪,謂放桀扞大患也。

〔二三〕稷,周棄也,勤播百穀,死於黑水之山。毛詩傳云。

〔二四〕文王演易,又有文德。周語曰“文王質文”也。

〔二五〕穢,謂紂也。

〔二六〕賈侍中云:“有虞氏,舜後,在夏、殷為二王後,故有郊、禘、宗、祖之禮也。”昭謂:此上四者,謂祭天以配食也。祭昊天於圓丘曰禘,祭五帝於明堂曰祖、宗,祭上帝於南郊曰郊。有虞氏出自黃帝、顓頊之後,故禘黃帝而祖顓頊,舜受禪於堯,故郊堯。禮祭法:“有虞氏郊嚳而宗堯。”與此異者,舜在時則宗堯,舜崩而子孫宗舜,故郊堯也。

〔二七〕虞、夏俱黃帝、顓頊之後,故禘祖之禮同。虞以上尚德,夏以下親親,故郊鯀也。

〔二八〕舜,當為嚳,字之誤也。禮祭法曰:“商人禘嚳。嚳,契父,商之先,故禘之。”後鄭司農云:“商人宜郊契。”

〔二九〕嚳,稷之父。稷,周始祖也。

〔三0〕此與孝經異也。商家祖契,周公初時亦祖后稷而宗文王,至武王雖承文王之業,有伐紂定天下之功,其廟不可毀,故先推后稷以配天,而後更祖文王而宗武王也。

〔三一〕幕,舜後虞思也,為夏諸侯。帥,循也。顓頊,有虞之祖也。報,報德,謂祭也。 案發正卷四:“舜為幕後,傳有明文。”又,“報,報德,謂祭也。”公序本作“報,報德之祭也。”

〔三二〕杼,禹後七世、少康之子季杼也,能興夏道。

〔三三〕上甲微,契後八世、湯之先也。

〔三四〕高圉,后稷後十世、公非之子也。大王,高圉之曾孫古公亶父也。

〔三五〕典,法也。

  “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明質也〔一〕;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二〕;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三〕。非是不在祀典。

〔一〕 質,信也。以其有德於民而祭之,所以信之於民心也。

〔二〕 殖,長也。五行,五祀,金木水火土也。

〔三〕 謂九州之中名山川澤也。

  “今海鳥至,己不知而祀之,以為國典,難以為仁且智矣。夫仁者講功〔一〕,而智者處物〔二〕。無功而祀之,非仁也〔三〕;不知而不能問,非智也。今茲海其有災乎?夫廣川之鳥獸,恆知避其災也。”

〔一〕 講,論也。仁者心平,故可論功也。

〔二〕 處,名也。

〔三〕 鳥無功也。

  是歲也,海多大風,冬煖〔一〕。文仲聞柳下季之言〔二〕,曰:“信吾過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書以為三筴〔三〕。

〔一〕 煖,爰居之所避也。

〔二〕 柳下,展禽之邑;季,字也。

〔三〕 筴,簡書也。三筴,三卿卿一通也,謂司馬、司徒、司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