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最高超的作为——无为之为




  真正最厉害的剑招是什么?是令狐冲那种无招无式的独孤九剑。真正的大作为是什么,居然是表面上看来似乎什么也没有做。清静无为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大家好像知道得也比较多。但笔者前面说过,道家的“无为”并非简单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有为”和“大为”。陈道明为利朗商务男装作代言人,有句广告词叫“简约而不简单”,倒有点这种意思。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这无为无不为之说,依笔者的浅见,好像对于治国、修身都是适用的。让我们先来看看治国方面的无为。

  道家虽然说过:“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庄子.达生》)。但是道家并非完全不理世事,他们也有政治上的主张,那就是——“无为而治”。后世将之称为黄老之术(指黄帝和老子的治国之术)。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意思,笔者曾误解过。当时乍一看,以为是说治理国家是小菜一碟,就像煎条小鱼一样轻松。大概和李白吹嘘的“为君谈笑静胡沙”一个意思。但后来才知道,大错特错。老子的意思是说治国之道就像煎小鱼一样,不能经常乱翻动,不然小鱼就被你搅得稀烂,不成样子了。比喻统治者不能经常扰民。老子对统治者扰民、掠民的行为是极为痛恨的,他说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句话笔者解释得粗一点,恐怕就和“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差不多的意思。

  庄子也是这样强调的,《庄子.应帝王》中说: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友,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则天下治矣。庄子喜欢讲故事,说寓言。《庄子.寓言》中曾说过自己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意思是说自己的文章中十之八九都是寓言,而“重言十七”是说有些事情反复用寓言来说。因为道家的妙义实在太玄妙,所以要像中学里讲课文一样不厌其烦地重复,笔者这本书里不免也要有某些道理讲来讲去显得很重复。好了,言归正传,我们来看庄子这个寓言中说的大体是什么意思:

  这个寓言里天根(和下面的无名人都是虚构的人名)碰到了一个无名之人,天根问无名人:“请问治理天下的方法。”结果无名人恼了,说:“哎呀,你怎么问这样讨厌的问题啊,我正和造物者为友伴游,厌烦了就乘着虚无飘渺的鸟飞出天地四方之外,遨游于无何有之乡,安处于广阔的旷野,你为什么要用治理天下这样的混话来扰乱我的心呢?”看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倒确实得了几分道家风骨,也是一听“仕途经济”的话就讨厌。但贾宝玉的境界当然远不及庄子所写的这个无名人广博精深,无所不能。不过这天根颇有几分“傻根”的执着,被无名人骂了几句后,却仍旧不依不饶地求教。无名人于是说:“你游心于恬淡之境,清静无为,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夹杂私心成见,天下就可治理好了。”

  从这个寓言里,笔者领会到的是,道家思想还是以修身养性为最高最重要的目标,治国之术不过是末节,但道家也并非不知不通治国之术,道家的治国之道就是顺应自然。这是道家或者说黄老之术的一个很独特的政治思想。

  汉相曹参,同汉高祖和萧何原来都是秦朝的小吏。后来跟着汉高祖起兵,立了功。他听说有个叫盖公的“善治黄老言”,也就是奉行道家的治国理论,于是他派人把盖公请来,给盖公修了一座豪华别墅让他住,以便随时请教。《史记》中说“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曹参深得此道精髓,等他当了汉相后,他并没有按官场中的惯例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制定“宏伟”蓝图,办几件形象工程。而是遵照道家的“无为”之说,老老实实地按照前任萧何的规章来办。这就是所谓的“萧规曹循”。

  这“萧规曹循”说来容易,但即便是现在,做起来也不容易。新领导上任,往往喜欢推翻原来的计划和做法,不然怎么显得自己有领导水平。就像一个笑话(不仅仅是笑话,现实中也实有此类事)中说的,某村有一块地,上届村官规划是百亩鱼塘,但刚挖好养了几天鱼,换了一个村官。他说要建成百亩桃园,于是填平了种桃,桃刚种好了,就要结桃了。又换村官了,这个又要办成奶牛场,养奶牛,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不知浪费了多少纳税人的钱财。但不折腾,如何出“政绩”?

  当然曹参也不是完全的无作为,史书中说:“参为相国,遵何之政。择郡国吏谨厚者则除为丞相史,其文刻深务声名者,辄斥去之。”(东汉荀悦撰《前汉纪》)从上面这几句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曹参对官员的选拔是很慎重的,选择忠厚谨慎的人当官,巧嘴滑舌好浮华的人都被炒鱿鱼。其实这正是最重要的地方,国家的腐败和灭亡往往就是从吏治的败坏而开始的。曹参做好了人才选拔工作以后,他怎么做的呢?他并没有像诸葛亮一样事必躬亲,没有说过整夜里批改文件什么的,倒是整天喝酒取乐。刚继位小皇帝孝惠帝(历史上叫惠帝的都不怎么强,不是傻蛋笨蛋,就是倒霉蛋)刘盈沉不住气,把曹参叫过来说,老丞相你为什么不办公啊?是不是觉得我年幼无知,你就偷懒啊?曹参说:“请陛下自己想想,您和高帝(汉高祖刘邦)谁更英明神武呢?”惠帝当然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曹参又问:“那陛下您看我跟萧何谁更贤能呢?”惠帝说:“依朕看,您好像比不上萧丞相。”于是曹参说道:“陛下您说的是,高帝与萧丞相平定了天下,制定了明确完整的法令。陛下您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等臣工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一听,顿时无言以对。想想曹参的话,觉得非常在理,于是说道:“好,您去歇息吧!”

  曹参这段话并非是完全敷衍小皇帝,我们看一下曹参这种“无为而治”的效果,史书写道:“民歌之曰:‘萧何为法。斠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因宁谧’。”(《前汉纪》)百姓安居安乐,汉代的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后来窦太后和文景二帝也都喜欢属于道家的黄老之术,使得汉朝当时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也幸福奔小康。虽然汉武帝驱逐匈奴,横行漠北,更让后世的人们称颂,但他凭借的却是文景之治给他攒下来的老本。而且就普遍百姓而言,生活在文帝时比生活在武帝时恐怕要幸福得多。怪不得中国有个成语叫“偃武修文”。

  但历代的统治者都喜欢自己的权力越大越好,道家的思想对其却是抵制的。所谓最能满足统治者权力欲的学说儒学就占了上风。儒家就讲究一个君臣父子的纲常关系,要求无条件的服从。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了董仲舒这个家伙,看董仲舒说的是什么: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事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儒家就是强调这一套,说什么君权天授,皇帝的话就是天意,要求人们绝对服从。但道家对此是怎么说得呢?在老庄的思想里却找不出来这样让统治者龙颜大悦的文字。相反,大家来看一下这段文字:(子贡)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蝎类)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庄子.天运》在这段文字中,庄子虚构了一个场景,说是子贡以其师孔子的名义去见老子,老子盘坐在堂屋接见了他。老子轻声说:“我的年事已经‘过时’了,你还有什么要劝戒我的吗?”子贡说:“三皇五帝治理社会的方法虽然不同,却享有同样的名望,而先生你却独以为他们不是思想能人,这是为什么?”……老子说:“小子你过来!……古代三皇五帝治理社会时,名义上说是治理,实际上是祸患无穷。古代三皇的心智,上违反日月天然的光明,下离异山川风土的精华,中懈怠四季时光的实施。他们的心智和蝎子尾巴一样毒!连弱小的动物都不能安生。那些自称为是圣人的人,难道不可耻吗?太无耻了!”子贡听了后惊讶得站立不安。

  这一番言论把儒家奉为神明的三皇五帝及尧舜之类骂了个狗血喷头,实在是十分的大胆。不要说故事中的子贡吓得像雷惊了的孩子,雨淋了的蛤蟆。在旧时君主至上的年代,恐怕谁看了也会惊得咋舌不下、站立不安的。后来嵇康所说的“非汤武而薄周孔”,大体也是这个意思。说起来道家在中国古代比起其他学说更藐视君王的存在。封建时代的君主独裁,其实真的就是心智和蝎子尾巴一样毒!连弱小的动物都不能安生。黄宗羲的《原君》一文说得更清楚些,君主实际上正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

  道家才不信儒家那番君权神授天授的鬼话,庄子在他的《胠箧》一篇中说:“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当时田成子是齐国大夫,杀了齐君后篡了位,从此齐国由姓姜(姜子牙的后人)变为姓田了,但田成子虽然是窃国大盗,但由于他手里有枪杆子印把子,所以小国连屁也不敢放一个,连派外交部发言人谴责一下的勇气也没有,就算是大国也不敢讨伐,他过得像尧舜一样安适。其实历代皇帝那个不是抢来的夺来的。道家看得很明白,也敢于说出来。

  道家很注重个人的权力和自由,他期望君主官吏能养育百姓,少扰民,少干预,顺应百姓的需求,顺应自然的道理。就像柳宗元写的《种树郭橐驼传》说的一样,“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后世的官员们往往打着爱护百姓的旗号乱折腾,其实都是在扰民害民。这一点,在我们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反省。

  中国的几千年中,儒家由于迎合了君主专制的作风而得到提倡,道家的政治学说很少得到过重视。所以人们谈起道家,往往就漠视了道家在政治上的见解,而只着眼于修身和长生这一方面了。

  当然在道家的思想中,由于时代局限性,也没有提出来民主政治之类的构想。然而,在二千多年以后,浩瀚的大平洋的遥远彼岸,却也有一个人这样说:“管治得最少的政府,管治得最好。”这个人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国精神上的立国之父,美国第三位总统——托马斯.杰弗逊。

  好了,对于道家在政治上的作为,就说这些,有兴趣大家自己探讨一下吧。而且道家的本旨更多地是注重个人的修为。所以我们还是来探讨一下“无为之为”对于个人修身养性方面的作用吧。

  我们先来看一下老子对于“无”的理解: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上面这段话的意思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给郭靖讲过,大家就请看周伯通讲的吧。

  周伯通道:“老子《道德经》里有句话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几句话你懂么?”郭靖也不知那几句话是怎么写,自然不懂,笑着摇头。周伯通顺手拿起刚才盛过饭的饭碗,说道:“这只碗只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盛饭的功用,倘若它是实心的一块瓷土,还能装甚么饭?”郭靖点点头,心想:“这道理说来很浅,只是我从未想到过。”周伯通又道:“建造房屋,开设门窗,只因为有了四壁中间的空隙,房子才能住人。倘若房屋是实心的,倘若门窗不是有空,砖头木材四四方方的砌上这么一大堆,那就一点用处也没有了。”郭靖又点头,心中若有所悟。周伯通道:“我这全真派最上乘的武功,要旨就在‘空、柔’二字,那就是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跟着将这四句话的意思解释了一遍。郭靖听了默默思索。(《射雕英雄传》第十七回“双手互搏”)

  老子在这里说的是无用之用。而庄子就更前进了一步,庄子经常强调“有用”反而不如“无用”,试看庄子在《人间世》一篇中连用了三个寓言讲有用反而不如无用的道理: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这里说有个叫石的木匠到齐国去,在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一棵大树,大得可以为几千头牛遮荫,量一量树干有百围之粗,像山一样高,十仞以上才有分枝,围观的人有好多。但这个木匠一眼也不看只顾走路。他的徒弟说:“我拿斧子和你学手艺以来,从未见过这样好的木材,师父你为什么不注意一下呢?”木匠说:“唉,别提啦,这是一棵没有用的木头,用它做船就沉,作棺材而烂得快,做器具很快也会毁坏,做窗户会淌粘乎乎的油,做梁柱会被虫蛀,所以是个很不成材的木头,正因为它一点用没有,才能够如此长寿。

  后面又说了两个寓言,也都是说越是没有用的东西越能够保全自己的故事。庄子最后总结道: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他说山木自讨砍伐,膏火自讨被烧,桂树能吃,所以招人砍,漆树之汁可用,所以让人割皮,世间的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是啊,世俗中所谓的“有用”,其实往往是戕害自身的。就像人们夸猪的全身都是宝,对猪又有何益?旧时的统治阶级为了让人给他们卖命,往往以功名利禄相诱,世间庸人也都以“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为荣,名义是光宗耀祖,风光无限,但在名利场中,渐渐就迷失了本性,最后身死族灭者也屡见不鲜。

  所以历史上的好多人,或者像陶潜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主动离开名攻利敌之场,或者虽在名利场中,却保持着山林之念。像张良,虽然相貌似“妇人好女”,早年却曾是和刺客拿着大铁椎想对千古一帝秦始皇发动“斩首行动”的豪客。但他后来得到黄石公的教诲,不但明达了兵法上的虚虚实实,对于世间万事也有了新的参悟。所以他后来当功成之后,就闲居家中,修身养性,不再参与世事。结果像韩信、英布之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而张良独免于祸。司马光曾赞叹道:“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伪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之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也?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资治通鉴》)

  又比如像白居易,虽然早年也是满腔抱负,但见朝廷混乱,知事已不可为后,就转为“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适意》这首诗,很贴切地反映出白居易此时的心情:十年为旅客,常有饥寒愁。三年作谏官,复多尸素羞。

  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

  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

  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

  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白居易讨得闲职,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他素食布裘,却有朝睡足,夜酌醉,乐山乐水无拘无束之乐。而且正是由此,他才躲过了“甘露之变”这场大祸。“甘露之变”后,仇士良指挥宦官大肆屠杀朝廷官员和禁卫军士兵,被杀死的有六百多人,曾经排挤过他的宰相王涯等都暴尸街头,没人敢收殓。白居易得知此事后,感慨万千之余,独自一人游了洛阳的香山寺,赋诗道: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这首诗说,在那些昔日风光无限,“成功”地将白居易排斥出朝廷的高官大员们同赴黄泉路时,白居易却悠然地登山揽胜,那些刑场上的官员们不会有心情像嵇康一样优雅的索琴来弹,只能像李斯一样作黄犬之叹。最后白居易用《庄子》中的典故作结,那些官员貌似和龙与麒麟一样的尊贵,但现在都上了屠宰场,那还不如我这个像泥涂中的龟一样的人,虽然低微,却自由自在。

  《庄子》在《应帝王》里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也就是说,不要追求什么名声,不要做出谋划策的智囊,不要承担什么责任,不要当智慧的主宰。体会无穷的大道,游心于无我的境界,享受天所给的一切,而不要以为有什么所得,这都不过是虚无罢了。

  所以金庸先生在功成名就之时,就激流勇退选择了“归隐”。1972年,他在写完《鹿鼎记》后,毅然封笔。1991年,金庸部分转让一手创办起来的《明报》股权,开始逐步实施自己的“退休”政策,到1994年,他正式辞去董事局主席一职,全面“退隐”。

  这正是聪明人所为。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其实笔者觉得,道家的好多道理,越是聪明人,越是事业有成的人,越容易理解。

  道家的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这里的无为,往往是针对一些世俗认为有意义而道家以为无意义的事来说的,至于养性修身,提高自己的本领技艺,当不在“无为”的范围之内。在庄子的文章中就赞美过“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捕蝉如探囊取物一般的神奇老人,也夸奖过游刃有余,“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庖丁,还称颂过一个钓起大鲸鱼的任公子。老子也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以道家的无为不是等于白痴一个,啥也不会,啥也不学。苏东坡的《洗儿诗》说“但愿生儿愚与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虽然说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不像自己这样聪明过头,锋芒太露,而有声名之累,牢狱之灾,但是我们也能理解到苏东坡的意思绝对不会是想要个脑瘫的儿子。

  台湾女作家罗兰也写过:“如果是‘为’而‘不争’,那就是表面上不争,实则有为,不与别人争一日之长短,而把争的精神去做别人所不及见到的‘大事’,所得的结果才会是‘大胜利’。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又说:‘江海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善下’,就是不争,‘百谷王’却是善胜的具体证明,是‘天之道’。道家的思想并不玄妙,更不消极,能了解它的精髓而善用之,可以无往而不利。”

  对于这段话,笔者大体是赞同的,只是对“道家的思想并不玄妙”这句话不大认同,笔者觉得道家思想很玄妙。

  而且完全的无能无为对于排除世事的侵扰也是不利的。试想如果我们毫无作为,钱从何处来,先不说娶老婆过日子,住什么吃什么?烦恼肯定也是多多。对于我们凡夫俗子,不可能弃世而入山林之中,餐风露宿练辟谷之术,真正地练功修道。所以完全地“无所为”,烦恼反而会更多,正像李渔写过的一样:如人忧贫而劝之使忘,彼非不欲忘也,啼饥号寒者迫于内,课赋索逋者攻于外,忧能忘乎?欲使贫者忘忧,必先使饥者忘啼,寒者忘号,征且索者忘其逋赋而后可,此必不得之数也。若是,则“忘忧”二字徒虚语耳。他说:如果有人担忧贫穷想劝他忘掉,他哪里是不想忘,但是家里老婆孩子啼饥号寒,外面要债的债主不停地打门,这样那里能忘得掉忧愁,所以想让贫穷的人忘忧,必须先把这些事都摆平了,要不然忘忧二字就是白说。

  所以,笔者觉得道家的无为是说给聪明人听的,越是本领高的人,成就大的人越要注重“无为”二字。《笑傲江湖》传剑一章中风清扬给令狐冲讲道:“活学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说‘各招浑成,敌人便无法可破’,这句话还只说对了一小半。不是‘浑成’,而是根本无招。你的剑招使得再浑成,只要有迹可寻,敌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令狐冲一颗心怦怦乱跳,手心发热,喃喃地道:“根本无招,如何可破?根本无招,如何可破?”陡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个生平从所未见、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新天地。风清扬道:“要切肉,总得有肉可切;要斩柴,总得有柴可斩;敌人要破你剑招,你须得有剑招给人家来破才成。一个从未学过武功的常人,拿了剑乱挥乱舞,你见闻再博,也猜不到他下一剑要刺向哪里,砍向何处。就算是剑术至精之人,也破不了他的招式,只因并无招式,‘破招’二字,便谈不上了。只是不曾学过武功之人,虽无招式,却会给人轻而易举地打倒。真正上乘的剑术,则是能制人而决不能为人所制。”对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悟出来以下的道理,真正的高境界中,是“无招胜有招”,但风清扬也说了,“不曾学过武功之人,虽无招式,却会给人轻而易举地打倒”。所以要成为一个大高手,也不可以一上来就“无为”和“无招”的。正像一个不学武功的人,不可能上来就打倒练过多年的会家子。这一点《神雕侠侣》独孤九剑创始人的独孤求败,在他的剑冢的石板上就写明了学剑时不同阶段的进境:“无名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这是初级阶段,以刚克柔,很普遍的境界)“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第二阶段:以软剑之柔取胜,有以柔克刚的意味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更高的阶段:返朴归真,大巧若拙)“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最高境界:渐臻无剑胜有剑,无招胜有招,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所以像独孤求败这样的天才也是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才达到无招胜有招之境地。所以大家不要听了道家的无为之说,马上就干脆躺倒冬眠什么也不干,也不管了。从有为再到无为,这个无为之境,才是高境界。

  以上都引自武侠小说,可能有的朋友不能尽信。不过上面所说虽是小说,但道理是不差的。琴棋书画之类的技艺和武功的道理是相通的,比如书法吧,小孩子乱画一通,这当然是很差的字,但如果一个人只是将字写得端端正正,横平竖直,比起刚才毫无章法的小孩自然是强多了,但这样的字却并非书法大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真正的大书法家写的字有时也歪歪斜斜,不懂的人看上去觉得和小孩乱画也差不多,像郑板桥独创的书法,写得不但横歪竖弯,而且字的大小不一,像一片砖头瓦块胡乱铺在街上一样,故名“乱石铺街体”。这就是由巧到拙,由无法度而胜有法度的典范。

  道家的无为境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应该是先从有为再到无为,是一种并非简单的无,是一种如同炼九转金丹一样转了又转后的无。它是“原”,是“元”,是“源”。

  整个道家,就笔者的浅见,主旨是“逍遥而游”,而核心却是“无为之为”,这两个思想一下子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笔者后面的文字又分成了十四个专题对道家思想进一步介绍,以便大家更深更全地理解道家思想。但是这些几乎都是围绕着“逍遥而游”和“无为之为”这两个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