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者吾喪我 今且有言於此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爲類,則與彼无以異矣。】

  “今且有言於此”,是相對“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而說的,因而,兩個問句中的“是”,指的是“古之人”之“知”。那麽,“今且有言”者是誰?乍看上去像是第一人稱“我”無疑。這個“我”,歷來認爲即是作者莊周,而我認爲是子綦,理由已前述。但本段中的“我”還不是子綦的夫子自道。爲什麽?認爲發“今言”者爲“我”的根據,是後文“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无謂乎”句。但就在這句話中,“我”“吾”對用,說明莊子有意點出“有謂”的是個“小我”。而且,只要細讀“今言”的幾種觀點,就可以看到,相互之間有明顯的差異乃至矛盾,像前文所列“古知”一樣,不可能是一家之言。因此,這個“我”、“吾”,與前文中“非彼无我,非我無所取”的“我”,及“吾誰與爲親”的“吾”一樣,只是泛指的“小我”與“大我”的代稱。

  說“今言”不是子綦的觀點,還有一條理由,就是莊子與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一樣,有尚古的傾向。前文“道惡乎隱而有真僞?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句,就含有這意思。他還多次提到“古之真人”、“古之至人”等作爲楷模。但他又反對儒家的泥古不化。然而,在形而上方面,他至少不會認爲“今言”超過“古知”。歷來注家,又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生出許多妄解。

  不知“今言”與“古知”是屬於一類呢,還是不屬於一類?但不管怎麽說,相似的爲一類,不相似的爲另一類,而這“相似”一類與“不相似”一類,又相對構成一類。所以說,在本質上,跟它們是沒有什麽區別的。

  從這幾句話,可以看出莊子卓越的邏輯思辯才華。“類”的問題,是先秦邏輯哲學中的一個命題。但無論名、墨,都僅指出“堅”與“白”是一類概念,“石”是另一類概念,兩類概念不容混淆。他們說的不同“類”,實際是指的不同層次。但現實中還有屬於同一層次的不同類的概念。像“彼”、“此”,“是”、“非”等,大量的在同一層次上。而把同一層次的不同類概念看成是不同層次類概念,就會犯把它們之間的對立、差別絕對化、擴大化的錯誤。這就是莊子說的,世人“以(是指之)指喻(彼)指之非指”,“以(是馬之)馬喻(彼)馬之非馬”。所以,“類與不類,相與爲類”,是“以(是指之)非指喻(彼)指之非指”,“以(是馬之)非馬喻(彼)馬之非馬”的範例。“相與爲類”,就是“今言”與“古知”都非“指”、非“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