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者吾喪我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无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爲有。無有爲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這段話,順著上文讀下來,意思是相當明白的,我先解釋一下。

  “其”,還是起強調作用的語氣助詞,即“成心”。什麽叫“成心”?就是前文所說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的“我”。“成”有三個意思。一是“合成”。“非彼无我”,“彼”是種種情態,種種情態合成一個似乎全面立體的“我”。二是“能成”。“非我无所取”,“我”合成之後,並非完全被動的,反過來,卻顯得處處主動,一身之中,居於主宰地位,令行禁止,取捨予奪,全部聽命於他,非他不能指揮,好不威風。似乎無所不能,就是不能了生死,所以歸根結底一切成就都是鏡花水月,無所不能其實是一無所能。三是“守成”,固執有個“我”,與他人壁壘分明。卻又要將一己之然可,推廣至一切。一切與“我”爲一,以“我”劃線,“我”之然可即爲“是”,“我”之不然不可即爲“非”,於是生出无窮是非來,而是非之爭則是聾子對話,聒聒不休,永無進展。莊子指出所謂“真宰”、“思我”,不過是“成心”而已。他正是分這三個層次來說明的。

  第一句說的是“合成”。“成心”由種種情態合成,誰沒有種種情態,所以誰沒有“成心”。種種情態“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但這並不妨礙它們合成一個“我”,故說:“奚必知代?”如果認“成心”爲師,人人都有“成心”,又何必向外去求師呢?此句點出那些以“知代”自居、好爲人師者,其實根本不足以師法。

  第二句說“能成”。“成心”既“成”,便能“取”。“自取”之“自”,是自發、“本能地”之義。“心”本能地取來、擁有,這種行爲,愚笨的人照樣能做,何用學習,有什麽稀罕?

  第三句說“守成”。這句從反面說,“未成乎心,而有是非”,如果說“心”還沒有“成”,但已經有了是非標準,那等於說“今天要出發到越國去,但以前已經到達那裏了”,就是把因果關係給顛倒了。這句話,《天下篇》中作“今日適越而昔來”,是惠施提出的一個辯題。惠施是從正面提出的,從本段中看,莊子是從反面(否定意義上)使用這句話的,可見莊子不贊成惠施的詭辯論。爲什麽要提出“未成乎心,而有是非”這個悖論來呢?因爲當時其他諸子百家都提倡“學”,而所學的是關於人生的知識。諸家許諾,通過學習,可以認識到人生的真諦,可以提高生命的質量。莊子指出,這種說法是虛妄的。莊子從邏輯上來指謬。爲何要學?是因爲“未成乎心”。但老師所教,又要你辨別是非。既然“未成乎心”,哪來的是非標準?沒有標準,從何辨別是非?不能辨別是非,又能學到什麽東西?我們不能光學一條“1+1=2”,一定要知道“1+1”不能等於除“2”以外的任何自然數,才算是真止學到了“1+1=2”。知識,就是一系列的是非結論。所以,自以爲沒有固執己見地去虛心求知,其實還是以一己之成心爲是非取捨標準。“守成”也許是不自覺的,但是不可免的。

  “是以無有爲有”這句話,各家都注錯了。錯的原因,還在於他們斷章取義的方法。先說我的解。“是”,指代種種錯誤觀點。“無有”是指“真宰”“無有”。“無有爲有”,指世俗之人認實際沒有的“真宰”爲“有”。或者對其抱有莫大的希望;或者去尋師求知,以從外請一個“真宰”來。“無有爲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把本來沒有的虛構爲有的,哪怕有大禹這樣神力,也弄不懂,“吾獨且奈何哉?”我又能有什麽辦法呢?

  我的理解說完了,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各注家是怎麽說的。

  關於“成心”,各家就衆說紛紜。陳鼓應先生對此作了總結。《今注譯》:“成心:成見。‘成心’在齊物論是個很重要的觀念,物論之所以自我中心,引發無數主觀是是非非的爭執,産生武斷的態度與排他的現象,歸根究底是由於‘成心’作祟。然歷代解者多誤,或說‘有此心天理渾然’(宋林希逸說)、或釋爲‘現成本有之真心’(明釋德清說)、或謂‘成心之中有妙道存焉’(清宣穎說)、或解爲‘真君所成之心’,‘天然自成之心’(近人蔣錫昌說),皆大誤。以成《疏》爲確。成玄英說:‘域情滯著,執一家之偏見者,謂之“成心”。’林雲銘說:‘“成心”,謂人心之所至,便有成見在胸中,牢不可破,無知愚,皆然。’王闓運說:‘成心,己是之見。’”

  陳先生把“成心”定義爲“成見”是不錯的,但不全面。“成心”從表面上看去是具有普遍價值的理性,在一定的範圍內,它是行之有效的。“成心”只有對“道”而言,才顯出它的局限性,才爲“成見”。“成心”與“道”的關係,類似於“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簡單地說“成心”就是“成見”,抹去了“成心”的合理方面,似乎是降低了“成心”的價值,其實也貶低了莊子對“成心”的批判的價值。

  對於這幾句話的解釋,各家多多少少都有些失誤,這裏就不詳引了。但無論《集釋》還是《集解》本,都在“奚必知代”後斷句,而《莊子解》、《論釋》與《今注譯》則都以“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爲一句。我參閱前文,認可《集釋》與《集解》的斷句,理由前面已經說了。

  “是以無有爲有”句,一般都認爲“是”指代上句“未成乎心,而有是非”這種說法,“無有爲有”,也被認爲是將沒有的“是非”說爲“有”。單就一句來看,似乎是通的。但是,整段話是討論“成心”。中心意思是“成心”人人都有,沒有什麽高明,本質上在同一層次,是“齊”的,毋庸向外去學、去求。“未成乎心,而有是非”,也是以“有是非”來反證必先有“成心”,重點還是落在人人都有“成心”,並不是要正面闡述,“未成乎心”時,有沒有“是非”。因此,“無有爲有”說的不應爲“是非“。從“非彼无我”開始,一直在探討“真宰”問題;接下來,從“夫言者非吹”開始,是將這一問題的討論進一步深化。所以,從整段文意來看,“無有爲有”指的是“真宰”,才是最恰當的。

  從個體生命角度來破我執,到這裏結束。以下論述,引入他人,從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係上來破我執。依佛教的說法,以上是“无我相”,以下則是“無人相”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