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 父




  【题解】

  此篇通过对儒家仁义忠孝观念和礼乐制度的批判,表达了作者“法天贵真”的思想,这与本书其它篇章所表现出来的“全真”、“葆真”、“返真”的思想观点是一致的。因此,唐宋以来怀疑此篇是伪作的说法不足为据。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1],休坐乎杏坛之上[2]。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3]。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4],被发揄袂[5],行原以上[6],距陆而止[7],左手据膝[8],右手持颐以听[9]。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10]。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11]?”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12],身行仁义[13],饰礼乐[14],选人伦[15],上以忠于世主[16],下以化于齐民[17],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18]?”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19]?”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20],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21]。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22]!”

  【注释】
  [1]游:游玩。 缁帷之林:林名。缁,黑色。帷:帷幕。
  [2]休:休息。 杏坛:泽中高处曰坛,因多杏树,故谓“杏坛”。传说为孔子聚徒讲学处。
  [3]鼓琴:弹琴。
  [4]交:俱,全。
  [5]被:通“披”。 揄:挥。 袂(mèi妹):衣袖。
  [6]行原:沿着高平的岸边行走。
  [7]距:至。 陆:高地。
  [8]据:按。
  [9]持:托。 颐:下巴。
  [10]族:姓氏。
  [11]治:从事。
  [12]性:率性。 服:信服。
  [13]行:践履,实行。
  [14]饰:修饰。
  [15]选:择定。
  [16]世主:国君。
  [17]齐民:平民。
  [18]土:土地,指国家。 君:君主。
  [19]佐:辅臣。
  [20]还:转身。
  [21]真:天然的本性。
  [22]分:离。 道:大道。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1]:“其圣人与[2]!”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3],顾见孔子[4],还乡而立[5]。孔子反走[6],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7],丘不肖[8],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9],幸闻咳唾之音[10],以卒相丘也[11]。”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12],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13]。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14],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15]。故田荒室露[16],衣食不足,征赋不属[17],妻妾不和,长少无序[18],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19],爵禄不持[20],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21],贡职不美[22],春秋后伦[23],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24],诸侯暴乱,擅相攘伐[25],以残民人,礼乐不节[26],财用穷匮[27],人伦不饬[28],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29]。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30]!且人有八疵[31],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摠[32];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33],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34],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35],谓之慝[36];不择善否[37],两容颊适[38],偷拔其所欲,谓之险。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39],变更易常,以挂功名[40],谓之叨[41];专知擅事[42],侵人自用[43],谓之贪;见过不更[44],闻谏愈甚[45],谓之很[46];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47]。此四患也。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注释】
  [1]推琴:谓放下琴。
  [2]其:指渔父。
  [3]杖:撑。 拏(ráo饶):通“桡”,船篙。 引:撑开。
  [4]顾:回过头。
  [5]还乡:转过身来。乡,通“向”。
  [6]反走:往后退走,表示虔敬。
  [7]曩者:刚才。 绪言:微而不尽之言。
  [8]不肖:愚昧无知。
  [9]下风:风向的下方。比喻卑下的地位。
  [10]咳唾之音:指尊者之言。
  [11]卒:终。 相:助。
  [12]修学:立志求学。
  [13]释:推。 经:分析。 所以:所为,作为。
  [14]自正:谓各守职分。
  [15]陵:通“凌”,凌乱。
  [16]室露:房屋破漏。
  [17]属:连。
  [18]无序:没有尊卑之别。
  [19]功美:功劳和美誉。
  [20]持:保持。
  [21]巧:精巧。
  [22]贡职:贡赋,贡品。
  [23]后伦:谓排在同类诸侯之后。
  [24]庶:众。
  [25]攘伐:互相攻杀。
  [26]不节:不合节度。
  [27]穷匮:缺乏。
  [28]饬:整饬,整顿。
  [29]有司:主管官吏。
  [30]泰:通“太”。
  [31]疵:缺点,毛病。
  [32]摠:通“总”,滥。意谓管事太多。
  [33]希意:揣度人意。
  [34]析:离间。 交:朋友。
  [35]恶:当为“德”字之误。
  [36]慝(tè特):邪恶。
  [37]否(pǐ痞):恶。
  [38]容:容受。 颊:颜貌。
  [39]经:理,经营。
  [40]挂:谋取。
  [41]叨(tāo滔):贪婪。
  [42]专知:专用私智。知,通“智”。 擅事:擅自行事。
  [43]侵人:侵凌别人。 自用:刚愎自用。
  [44]过:过错。 更:改正。
  [45]谏:劝谏,规劝。
  [46]很:执拗不听从。
  [47]矜:自以为贤能。

  孔子愀然而叹[1],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2]。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3]?”

  客凄然变容曰[4]:“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5],举足愈数而迹愈多[6],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7],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8],处静以息迹[9],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10],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11],理好恶之情[12],和喜怒之节[13],而几于不免矣[14]。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身而求之人[15],不亦外乎[16]!”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

  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17],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18]。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19];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20];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21]。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22],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23],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24],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25],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26]!”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27]。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28],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29],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30]。”

  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31]。子勉之[32]!吾去子矣[33],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34],延缘苇间[35]。

  【注释】
  [1]愀(qiǎo巧)然:既惊又愧的样子。
  [2]“丘再逐”四句:见《山木》和《天运》篇注。
  [3]离:通“罹”,遭受。 谤:辱。
  [4]凄然:悲凉的样子。
  [5]走:跑。
  [6]数:速。
  [7]尚:还。 迟:缓慢。
  [8]休:停止。
  [9]息:灭绝。
  [10]际:分际,界限。
  [11]适:适合。 受与:接受和给予。 度:尺度,度数。
  [12]理:调理,控制。
  [13]和:调和。 节:节度,分寸。
  [14]而:通“尔”,你。
  [15]求:苛求。
  [16]外:务外。
  [17]人理:人伦。
  [18]适:安适。
  [19]所以:用哪种方法。以,用。
  [20]具:指饮酒的杯具。
  [21]礼:礼节。
  [22]天:自然。
  [23]法天:效法自然。
  [24]恤:忧,担心。
  [25]禄禄:随从的样子。
  [26]蚤:通“早”。 湛(dān耽):熏染。
  [27]幸:宠幸。
  [28]比:列。 服役:指供先生役使的门人。
  [29]舍:住处。
  [30]因:借此。 卒学:学完。
  [31]咎:祸患。
  [32]勉:勉励。
  [33]去:离开。
  [34]刺船:撑船。
  [35]延缘:沿岸。

  颜渊还车[1],子路授绥[2],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

  子路旁车而问曰[3]:“由得为役久矣[4],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5]。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6],夫子犹有倨敖之容[7]。今渔父杖拏逆立[8],而夫子曲要磬折[9],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10]?门人皆怪夫子矣,渔人何以得此乎?”

  孔子伏轼而叹曰[11]:“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仪有间矣[12],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13],不能下人[14],下人不精[15],不得其真,故长伤身[16]。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17]。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18],庶物失之者死[19],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注释】
  [1]还:通“旋”,调转。
  [2]授绥:把登车时拉的绳索交给孔子。
  [3]旁:通“傍”,靠。
  [4]由:子路自称。 为役:做弟子。
  [5]威:敬畏。
  [6]伉礼:以彼此平等的礼节相待。
  [7]敖:通“傲”。
  [8]杖拏:执篙。 逆立:对面而立。逆,迎。
  [9]要:通“腰”。 磬折:弯腰如磬,表示恭敬。
  [10]得无:难道不是。
  [11]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
  [12]有间:太久。
  [13]彼:指渔父。
  [14]下人:使人谦下。
  [15]精:精诚。
  [16]长:常常。
  [17]独:偏偏。 擅:具有。
  [18]所由:得以产生的根源。由,产生。
  [19]庶物:众物,万物。

  【文化史拓展】

  《渔父》与前面的《让王》、《盗跖》、《说剑》三篇一样,也被一些学者列入了所谓非庄周所做的篇目中,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就曾说此篇是“若真诋孔子者”。要知道,苏轼一直觉得《庄子》虽然与儒家大唱反调,其实是暗地里“阴助”孔子的。看来,这篇《渔父》把孔子是骂得狠了些,苏轼都不能为其周旋了。

  宋末黄震说:“庄子以不羁之材,肆跌宕之说,创为不必有之人,设为不必有之物,造为天下所必无之事,用以眇末宇宙,戏薄圣贤,走弄百出,茫无定踪,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也。”(《黄氏日钞》无疑,本文与《盗跖》篇一样,也是一篇“戏薄圣贤”的“诙谐小说”。请看,孔子这位盖世至圣,在渔父三番五次地戏弄下,最后成了一个卑陋委琐的人物形象。相反,主人公渔父从逍遥泽畔、抚颐听琴、笑而还行,到连讽带刺地戏弄孔子,却表现得那样悠闲自得。尤其是当他在野水沼泽的广阔背景上刺开船只,飘忽而去时,更使人看到了他那晦迹韬光,随时变化的贵真性格。至于作品的情节,也与《盗跖》、《说剑》一样,包括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基本部分。而这些情节的展开,又是与注意安排特定的线索人物,用以穿针引线分不开的。如在开端部分,通过子路、子贡,把渔父与孔子的矛盾纠葛连结到了一处。在情节推向高潮以后,又通过子路引出了孔子对渔父的无限向往之情,从而使故事转向结局。当然,《渔父》篇也与《盗跖》篇一样,都只能看成是处于原始状态的中国小说,因为它们的情节主要是通过对话来推进的,似乎显得议论之味有馀,而小说之味略嫌不足。

  【文学史链接】

  1、有关文学典故

  咳唾之音

  某早以孱弱,获际辉光,亲聆咳唾之音,兼辱匍匐之赐。
  (刘攽《贺资政吴侍郎启》)

  得闻咳唾之音,不敏以为幸。
  (晁补之《七述》)

  2、文学技法

  渔父》篇,论亦醇正,但笔力差弱于庄子,然非读《庄子》熟者,亦不能辨。此篇较《盗趾》、《说剑》诸篇颇胜。
  (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渔父》总论)

  孔子逢渔父,正如渔父入花源人家,似仙非仙,使人神痴;渔父听曲而来,刺船而去,延缘苇间,幽风在目;孔子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升车,契结霞外矣。(谭元春《南华真经评点·渔父》篇末总论)

  【集评】

  此篇言无江海而闲者,能下江海之士也。夫孔子之所放任,岂直渔父而已哉!将周流六虚,旁通无外,蠕动之类,咸得尽其所怀,而穷理致命,因所以为至人之道也。
  (郭象《庄子注·渔父》篇末总评)

  夫能忘忧保真、脱于世俗之拘系而乐于江海之游者,此帷林渔父若是矣。庄子因而作《渔父》篇。
  (王雱《南华真经新传·渔父》题解)

  篇意以无位而设教,固属多事,必贵真而去伪,方为圣人。
  (林云铭《庄子因·渔父》篇末总评)

  【彙評】
  此篇言無江海而閑者,能下江海之士也。夫孔子之所放任,豈直漁父而已哉!將周流六虛,旁通無外,蠕動之類,鹹得盡其所懷,而窮理致命,因所以爲至人之道也。(郭象《莊子注·漁父》篇末總評)
  《漁父》篇,論亦醇正,但筆力差弱於莊子,然非讀《莊子》熟者,亦不能辨。此篇較《盜趾》、《說劍》諸篇頗勝。(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漁父》總論)

  【思考与讨论】

  1、 此篇主旨同样是在“诋訿孔子”。但全篇只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可看成是一篇早期的小说作品。请区别其在塑造人物形象、编排故事情节等方面与《盗跖》篇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