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影响一个时代的大众文化热潮

作者:谢轶群

“琼瑶公害”的说法也流行于大陆。
  的确,她的读者(观众)群,基本集中于大中学生和文化有限的家庭妇女。学生情窦初开,最受不得这种诱惑。据1986年11月13日《文学报》报道,那个时候,琼瑶小说就席卷了广州地区70%的学生。读了她的小说之后,学生想入非非,茶饭不思,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甚至走火入魔,一尝其作品中大力抒写的爱情的美妙而带来沉重后果的事例,各地都有发生。1990年代中期以前,媒体报道的几起大中学生自杀“殉情”事件,当事者都有读琼瑶小说的背景,甚至有中学女生因失恋而抱着琼瑶小说服下安眠药。
  是焉非焉,功焉罪焉。“爱情教母”琼瑶刮起的言情旋风,在这个开放、多元、宽容的时代,已逐渐远离社会文化话语中心。今天,她固然不是“大师”,也具备不了“公害”的能量。不管对琼瑶有过怎样的贬斥,大众文化史上这粉红的一页无法抹去,当初那“刻骨铭心的美丽”,已印在一代读者心上。
  
  新民俗 春节联欢晚会
  
  一般都把1983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称为“第一届”,其实这并不准确。1979年,中央电视台就录制、播出了这种“茶座式”晚会,名为“迎新春文艺晚会”,导演是邓在军和杨洁。这台晚会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届“春晚”,但因为1979年全国的电视机不过485万台,没有产生多大社会影响。
  1981年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又联合举办了一台春节联欢晚会。这台晚会十分成功,使马季、邓在军等演艺界名人萌生了在除夕之夜举办一台面向全国的大型综艺晚会的想法,他们认为这会“造福全中国人民”。
  构想很快得到支持。1982年。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筹备;1983年除夕之夜,首次大规模、有影响的春晚隆重推出。
  由时年45岁、部队文工团小提琴手出身的黄一鹤导演的1983年“春晚”,除了齐集文艺精英之外,采取了现场直播、设节目主持人、装会场热线电话、请国家领导人出席等四大新举措,并且邀请台湾艺人参加。这些空前成功的做法成为后来“春晚”的基本格调和模式。
  1983年的这届春节联欢晚会,由王景愚、刘晓庆、姜昆和马季主持。它的开场真的像一个“会”:首先是赵忠祥致开幕词,然后是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接下来是相声大师侯宝林讲话,再是主持人代表所在行业向全国观众拜年。这些“议程”结束,《拜年歌》响起,然后又是主持人介绍到场演员。而主持人和演员的衣饰,绝不可与后来动辄数十万的造价相比。主持人姜昆的那身行头,今天的工服也比它光鲜。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获得巨大成功,大年初一,各地民众互相拜年问好之后,就是急切、兴奋地谈论这台晚会。绵延至今的除夕固定大戏“春晚”,由此奠定;历时二十多年的“新民俗”,由此发端。
  因为大陆长期封闭,新时期之初还带着惯性的拘谨、谨慎,大众文化热潮往往由港台引领;而港台时尚进入大陆的渠道开始并不通畅,获得的承认也有限,时常出现民间已热潮掀起、而主流阵地毫无动静的情况。春节联欢晚会,却常常能得风气之先,它邀请的港台艺人和推出的节目,不止一次领导了大众文化新潮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春节联欢晚会是大众文化热潮的阀门。
  春节联欢晚会一年年热热闹闹地办着,当它的关注度在1990年代初达到高峰、成为“新民俗”和无可比拟的“造星工场”之时,这台晚会的名利场色彩逐渐浓厚,并且表现出了“众口难调”的疲态。到新世纪,在社会文娱方式多元化、春节在生活中重要性又逐步减弱的新情况下,曾经盛极一时的“新民俗”也开始衰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