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斯琴高娃:活得明白,活得美丽

作者: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栏目组




  
  《对话文化名人》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栏目组 编
  
  导语:提到斯琴高娃,人们总会把她和虎妞和玉贞联系在一起。虽然二十多年已经过去,这两个银幕形象却给观众留下了不灭的印记。这位高产的表演艺术家从影三十多年以来,以其厚实的表演功力给观众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以下是凤凰卫视对斯琴高娃的采访:
  
  许戈辉:斯琴高娃老师辛苦您了,我知道您白天拍了一天的戏,现在这部戏马上就要关机了。您以前拍过那么多部戏,已经是一个特别资深、特别有经验的演员了。那现在逢到一部戏要关机的时候,您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
  斯琴高娃:就是有点难舍难离的感觉,尤其是跟大家。好像就是经历了一个人生感觉。虽然是很短暂的,但是很累,心很累。
  《归心似箭》拍摄于1979年,斯琴高娃在片中饰演女主人公——玉贞,玉贞是斯琴高娃塑造的第一个荧幕形象。从十六岁登上文艺舞台,三十岁登上电影银幕,斯琴高娃扮演的角色不下百个。至今,她仍然保持着每一次开始都认真面对,而每一次结束都身心俱疲。
  许戈辉:挺感慨的。我觉得日子刷地一下就滑过去了。《归心似箭》的玉贞,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
  斯琴高娃:没错。闪电般的,很快。
  许戈辉:其实在拍电影《归心似箭》之前,您并没有更多的表演经验?
  斯琴高娃:对,那个之前我是一个歌舞团的舞蹈演员。我打小喜欢演戏,但捞不着演戏,因为我是蒙古族,我汉语都没怎么念过。后来我自己去攻汉语了,我自己用蒙汉两个语言,就像你一样做主持啊,在舞台上仅仅有的那么一点点朗诵词我也不放过。那时候也没电视台,我就到电台去(朗诵),蒙文的诗歌、散文,汉文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之类的,对我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锻炼。
  1965年,刚满十六岁的斯琴高娃,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的一名舞蹈演员,兼任报幕员。文革期间,群众的文娱生活空间狭小得可怜,斯琴高娃却在每一次艰苦的下乡慰问演出中,苦中作乐,认真地观察生活、积累演出经验。“丈革”结束后,幸运的机会降临在有所准备的人身上。
  许戈辉:那您觉得导演怎么就敢启用您担任那么一个重要的角色呢?
  斯琴高娃:哎哟,这可能是一个命运吧,我不知道。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张维佳导演,他作为李俊导演的副导演,到呼和浩特看我的演出。那个时候我是报幕,蒙、汉两种语言,他就看我:哎,这个丫头好像会表演,他告诉李俊导演后,就把我就叫进八一电影制片厂。然后作者李克异先生也看了我的照片,他就觉得,哎哟,我要的就是她,就这样,就那么那么巧。
  1979年,文艺领域的禁锢坚冰开始融化,中国大地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从1964年就开始筹备的电影《归心似箭》,经历了15年的等待之后,终于可以开拍了。玉贞这个角色,作为全剧唯一一位女性角色,并且是剧中最为温暖的色彩,对于从没有电影表演经验的斯琴高娃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许戈辉:还记得第一次拍戏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景吗?自己的心情,表现是什么?
  斯琴高娃:李俊导演说,说让高娃试一试,差不多有四个魏得胜跟我试戏,就是练练小品,请张维佳导演给我排练。有一天就到厂部去,请有关领导看看这几个小品,然后选择了其中的一个魏得胜,这时候女主角要定下我,而其中一个演魏得胜的男演员就是赵尔康。
  对玉贞这个角色的成功把握,彻底改变了斯琴高娃的生活。1980年,她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名正式演员,并且片约不断,先后拍摄了《残雪》《许茂和她的女儿们》《阿丽玛》等几部电影。而此时,一个重要的机缘,正向她迎面走来。
  斯琴高娃:结果没成想,《归心似箭》刚刚结束,有一个内蒙古的陈达导演,把我介绍给凌子风导演认识。凌导演说,哎哟,就是这丫头,这丫头《归心似箭》演得好,“哎,你演我的虎妞吧”。啊?吓我一跳,你知道吗,我就躲起来了,我从那儿以后就再也不敢见他了。我好像在做梦一样,我觉得太怪了,我想也没想过。只是在歌舞团的时候,我翻阅过北京人艺的一个话剧的台本《骆驼祥子》。
  因为在《归心似箭》中成功扮演了玉贞这个角色,即将开拍《骆驼祥子》的凌子风导演看中了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我正好在新疆拍这部戏,结果凌导演就左一个信儿,又一个信儿,那时候哪有手机啊,说让我一定要到北影来,跟大伙儿见面。我就吓破胆,我说算了吧,算丁吧,我害怕,他就说“害怕也得来”。我也不知道怎么进的北影的院子。其实进北影院时候,我冥冥中觉得,从我的余光里头感觉,人人都是那样地审视我,这样地斜眼看着我,“行吗,这丫头行吗”?“她是谁呀”?就那种感觉。我进一个小屋里头,就开始试妆。
  就这样,一次命运之神的眷顾,为斯琴高娃的电影之路,铺下了一块坚厚的基石。
  斯琴高娃:其实内心还是拱着希望,觉得捞着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的东西,感觉怪极了。他(凌子风)当时设想一个是《骆驼样子》,一个是《月牙儿》,那一整天,我塑造了两个人物的造型。月牙儿是良家妇女,被生活摧残,人特别清秀,还是从年轻到老年。虎妞的那种,是巨齿獠牙那种感觉。哎呀,我觉得我兴奋至极。
  许戈辉:那时候,您是更希望上“月牙儿”还是更希望上“虎妞”?
  斯琴高娃:都希望。都是老舍先生的名著啊。你想想,对我来讲这简直是了不得的事情。
  80年代初期,由于社会时局的影响,《月牙儿》未能顺利地搬上电影银幕。1982年,电影《骆驼祥子》开拍了。面对老舍先生笔下著名的人物虎妞,斯琴高娃心里又是欣喜,又是忐忑不安,甚至憋起一种狠劲,发誓必须成功。后来,电影的上映,证明斯琴高娃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1983年,她因为成功饰演虎妞,成为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的双料影后。《骆驼祥子》也成了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斯琴高娃:你知道吗?其实开始也还害怕,内心还在敲鼓。反正我已经把那小说读烂丁,我读一遍,人家就说使一分力,我使十分力可以吧。尽管这样,我还是害怕,胆怯。但是我拍到那场戏,就是我怀孕了,新婚以后呢我去买瓜子、杏干那场,我一下子就找着这个人物的最根本的那个感觉了。我还曾经为语言去拜访过马增蕙老师,马增蕙老师是京韵大鼓演员,我到她家,她给我上了三堂课,就是关于北京话的吐字归音。哦,我说原来是这样的,慢慢慢慢体会。我既不愿意照镜子,也不愿意大声说出来。为什么,害臊,全都在内心酝着酝着。结果安上那假牙后,口齿还不清楚。后期配音时,凌子风导演还吓唬我说,你要是语言上再不努力什么的,那得找别人了。我觉得我似乎找着那感觉了,怪吧,一个蒙古族人,我觉得特怪。后来呢我就越发不能收拾,我对各地的地方语言都喜欢,发疯地喜欢。到香港,广东话我也跟着你走;到上海,我跟着上海走;到东北我也就乱七八糟……
  1985年,她又因为电影《似水流年》,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捧回了家。之后,她的演出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所有的人,都对这位不是科班出身、却天资聪颖而又勤奋努力的蒙族姑娘,刮目相看。
  许戈辉:可能这就是凌子风导演给您的评价。他说,斯琴高娃是一个特别特别勤奋的演员。
  斯琴高娃:勤奋,这我倒是不反对,我敢说我是挺努力的。那个时候话也少,导演说什么我尽量地去努力,而且悟性可能还有一些。我觉得《骆驼祥子》一个是剧本好,一个是导演好。在演完《骆驼祥子》和《似水流年》两部戏以后,我做过认真总结。我跟我的一个朋友,一起总结了几十万字的东西。总结的目的就是我真正要明白:那些演艺界的老艺术家是怎么走过来的,那么我自己是怎么样的,我做的是对还是不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