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乡村新景:农民出书

作者:陈冠任 肖万春




  ◎《人间正道——中国农民纪实》
  1951年,在新中国,一位放猪娃、童工出身,后入伍的解放军战士,写出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轰动了全国。
  以后,他不仅当了作家、团中央委员,中德友好协会理事,并且还出国参加过第3届世界青年代表大会、第4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多次参加全国性英模大会、国庆观礼,先后2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他就是《高玉宝》一书的作者高玉宝。
  出书,作家,这是多么神圣的字眼。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几年前,著名笑星赵本山、宋丹丹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在联欢晚会上合演了一出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其中,东北农村的“白云大妈”还写了本书,叫《月子》。但这似乎只是艺术作品中的事儿。
  然而,在如今的乡村,农民出书这样的事儿还真有不少。
  2004年12月12日,浙江《都市快报》刊登一则消息:“小学文化的老农民出书,让当代文学工作者吃惊”。说的是一位名叫张子琦的老农民的事。张老汉是浙江景宁县人,1931年农历八月出生,小学文化,农民,村里人都喊他“路福”。谁知他竟然出版一本叫做《路福记事》的书。结果,景宁县老年活动中心、县文联还专门为这部《路福记事》举行了一个“首发式”。
  在“首发式”上,74岁的路福老人激动得说话都有点结巴。他告诉大家说,他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农民,他自小就没机会像现在的小孩那样学箫笛、象棋什么的。到了晚年,老伴也早走了,一个人生活比较枯燥和寂寞,尤其是在大雨、雪后感想较多。这时,他就会提笔,写一些对田野、山村以及亲人的回忆,“以后也可让儿女们参考和回顾”。而他“记下一些事后,心情非常愉快,精神上有鼓励”。但他写作这些却没有想到去出版。书的出炉多亏了他的小儿子宝来。2003年1月,宝来无意中翻到父亲的文字,知道父亲晚年居然有此雅兴,抱着让父亲高兴高兴的初衷,开始整理书稿并筹备出版,2004年11月,《路福记事》终于由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路福记事》全书108篇,共20万字,分山野记事、村居记事、亲情记事、岁月记事、阳光记事、传说记事六辑。书中有动物间、植物间的对话,有乡亲间的浓浓深情,有村里代代相传的故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黄亚洲说:“既有绵长的历史跃然纸上,又有自身的爱情以及整个价值观念力透纸背,其朴素的形式和朴素的文字,均让当代文学工作者吃惊,并在吃惊之余有所补益。”
  尽管书中有些内容不一定可取,还有些句子不太通顺,但有的专家认为,它的价值在于它真正的乡村视野、农民思维。
  路福老人一生很辛苦,70岁那年,在儿女和乡亲们的帮助下,家中盖了新房子,他住进后,心相对安定下来,于是在农闲的时候记下一些事情。他在耕作之余握起笔,记录岁月和村里的点点滴滴。无疑,既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消遣。
  但是,如今像路福老人把自己平时“好玩”写下的文字结集出书的农民还真不少,有的甚至写出了畅销书。
  山西临猗县庙上乡山东庄是远近闻名的梨枣之乡,58岁的当地农民隋晓黑写了本书,叫《枣农实践100例》,成为了村里的新鲜事儿。隋晓黑是村里第一个搞起枣树的。十几年来,技术上的亏吃了不少。但他有个好习惯,经验也好,教训也好,都爱一笔一笔记下来。结果,竟然有了这么厚一本书,稍加整理后,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稿子寄给了金盾出版社。
  令他没想到的是,很快出版社就来电话了,说写得还不错,很有实用价值,准备出版。
  隋晓黑对此颇有点吃惊,但后来更让他吃惊的是,这本定价为5块钱的《枣农实践100例》出版后,大受农村读者欢迎,销量很快就突破了两万五千册。
  农民写作,很多是因为闲暇时的兴趣使然,但这一业余爱好竟然使他们成为像高玉宝这样自学成才的“作家”。过去农民斗大的字都不识,如今还能出书。这不能不说是乡村农民的一种新境界,是他们精神追求的反映和休闲消遣的升华。 更令人高兴的是,像高玉宝这样的农民作家在乡村还真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