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亲历法国选美活动

作者:吴建民 施燕华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在法国的社交界,有一位穿着引人注目的女士——丰特奈太太。每次我遇到她,她都穿着一套黑色套装,上衣镶着白边,头戴一顶黑色镶白边的礼帽。无论在哪里看到她,她总穿这类衣服,有时在脖子上围一条白色短围巾。这与西方的着装习惯有点不同,在西方,女人每天都要换衣服,参加社交活动,出席午餐与晚宴的衣服颜色和款式都不相同。但是,丰特奈太太却与众不同,我们从来没看见她穿过什么别的颜色的衣服。我曾好奇地问一位法国朋友,他神秘地说:“这是她的‘商标’。”也就是说,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她穿的衣服的颜色是千篇一律的黑加白。
  法国选美始于1920年,二战期间中断。1946年丰特奈先生发起继续每年选美的活动,1981年传给他的儿子和儿媳。他们成立的“法国小姐基金会”是一家私营企业,专门组织一年一度选举“法国小姐”的活动,为此名声大噪。丰特奈先生去世后,由丰特奈太太继续经营,而且越做越红火。现在她的儿子帮她一起做。
  每年,法国96个省和海外省、海外领地都要选出一位本地最美的姑娘,代表该省竞选“法国小姐”。竞选者的条件是:年龄在18至23岁之间,身高不低于170厘米,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当选“法国小姐”的标准是:谈吐举止令人感到亲切;外表可爱,代表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美女;还要懂礼仪。
  最后决赛在每年12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晚上举行。现在这项活动使用了许多现代化大众传媒手段,搞得越来越活泼,也越来越吸引人。据称,它的电视收视率与环法自行车比赛一样高。
  丰特奈太太特地带着她的儿子到使馆来邀请我们出席2000年的选美活动,选举“2001年法国小姐”。此活动在摩纳哥新建的格里马迪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我们在决赛当天上午到达,中午丰特奈太太请我们同46名参加决赛的年轻姑娘和部分评委共进工作午餐。我们被安排在主桌,除了女主人丰特奈太太外,还有法国名演员阿兰·德隆,他是这次选美活动的评委。施燕华坐在他旁边,2000年的“法国小姐”索尼娅·罗兰坐在我旁边。
  这是一顿不寻常的午餐,我们周围的人似乎都很忙,姑娘们进进出出,丰特奈太太也没有多少时间是坐在主桌上的。而阿兰·德隆,总有许多人要找他。施燕华只有机会跟他聊了几句,还不断地被人打断。饭店里显得乱哄哄的。
  据丰特奈太太介绍,这些女孩子们两周前刚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集训回来。从各省市“小姐”中初选出的46名候选人,先送到国外集训,这次是到加拿大。集训的目的是培养她们的集体生活和交际能力,回到法国后,进行为期两周的高强度培训,每天早上八点开始,到晚上十一点结束,有专业教练教她们舞蹈动作和走步等。
  这46名“叽叽喳喳”的年轻姑娘,穿着休闲服装,在我们边上走来走去,好像没有正经坐下来吃饭的时候。就这么观察她们,除了个子颀长、身材匀称外,没觉得她们有出众的美。
  2000年“法国小姐”索尼娅·罗兰是非洲血统,祖籍卢旺达,生于1981年。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她光洁的深棕色的皮肤,透出青春的活力。索尼娅不大爱说话,也许因为我们是外国人,也许她还是个19岁的孩子,坐在我们旁边有点拘束。我们试图与她聊聊,但她只是被动地回答我们的问题。
  当2001年的法国小姐选出后,2000年法国小姐索尼娅就要“卸任”了。在当“法国小姐”的一年中,各模特儿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都来找她,但她的出场必须经过丰特奈太太的公司签约。这一年她非常忙,在世界各地跑,基本上是为丰特奈的公司干活。我问索尼娅今后的打算,她腼腆地回答:“我想当歌星或当演员。”后来我打听到,这些美女们的出路大多是当模特儿、流行歌星,或做广告、演电影,吃“青春饭”。少数人上了大学,从事其他知识型的职业。
  索尼娅“卸任”前,创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援助卢旺达孤儿基金会,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她当了一段时间歌手,又进入电影业,看来她将在娱乐圈内发展。
  选拔“法国小姐”的活动在格里马迪国际会议中心最大的剧场内举行。先选美,后吃饭。所有出席的人都要穿礼服,男的穿黑色礼服,打黑领结;女的穿长裙。有意思的是,在这样隆重的场合,男的衣服捂得严严实实,要是脖子短一点,领结几乎把脖子全占了。而女的礼服,则是袒胸露背,尤其是后背,几乎是全部露在外面。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第一次常驻纽约时,有一次参加美国的一场正式晚宴,那简直是时装表演。妇女穿的各种奇装异服,就像西方电影里贵族舞会中那样。在真实生活中,这是我们头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简直是眼花缭乱。当时我们不懂,以为礼服应该是比较严肃的,才显得正式。后来,施燕华问一位她熟悉的美国朋友,他笑着回答:“露得越多,就越正式,这是西方文化。”
  我们按通知要求,八点整到达剧场,人已经坐满了。我们在第一排右侧入座,中间是评委会的座位,评委有法兰西学院院士、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名演员、名记者等。
  选美开始前,有一个主持人上台跟观众“彩排”鼓掌。出席这场活动都必须买票,我估计票价不菲。主持人跑东跑西,一会儿指着二楼的观众,要他们使劲鼓掌;一会儿又要后排的人“热情些,再热情些”,忙得不亦乐乎。“彩排”的过程中,电视台已录下掌声,备用。
  就这么忙了一阵,又演了一些小节目,等到晚上九点电视的黄金时段,佳丽们亮相了。
  各省美女穿着当地的服饰出现在观众面前。她们头上包着花布,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裙子,手臂上挎着篮子,踏着轻松的音乐节拍,在舞台上走了两圈,使我想起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那位美丽而单纯的农村姑娘。当她们又一次出现时,身上只剩了“三点式”的泳装了。据说,这是为了能看出各人的身段。
  要成为“法国小姐”,不是“过五关斩六将”,也得过四关,即四轮的筛选。第一轮刷到24人,第二轮12人,第三轮5人,最后决出“法国小姐”。每一轮之间都休息20分钟,在电视上出现的是广告,在现场是演节目,都是流行歌曲或舞蹈。
  主持人向她们提问,头几轮的问题很简单,是有关个人的情况,如学历及职业等。到后几轮,问题就稍复杂些,如个人的兴趣爱好,喜欢什么歌,喜欢哪个歌星,参加集训的体会,对加拿大的印象,向同伴们学到了什么等。看得出有些人相当紧张,声音都有些发抖,笑得也很勉强。在后两轮,主持人还让台下的评委同台上的候选人交流,插科打诨,说笑话,看候选人的应对能力。
  坐在我们旁边的是一位记者,他不断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打分,我们问他哪一个最有希望,他认为“科西嘉小姐”最出色。正好同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