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还周庄本来的淳朴

作者:老 枪




  保护民风民俗,其实比保护青砖黛瓦更难。周庄民俗,亟须去伪存真,还其本来的淳朴而貌。
  
  泛舟古镇水巷如今已是周庄游客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但是,它的历史传承在何处呢?
  摇出第一条船的人是名叫王秀英的妇女,镇妇联及时推介她的做法,于是更多的妇女操起“手摇船”的活。随着“手摇船”相继出现于古镇水巷之上,因装束、举止以及服务水准参差不一而影响观瞻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这时候政府出面了,正式组建“万船娘”船队,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船队100余名船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学习普通话、百句英语、民间小调、周庄历史、礼节礼仪、安全操作等内容,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万船娘”的管理。
  “当这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而又富于时代新意的手摇船队,整体出现于古镇水巷时,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为之喝彩称赞,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成了古镇周庄的一张张现代名片。”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如果说这是周庄的下岗再就业政府工程,一点没错,但要是硬往周庄的民俗上靠,那实在是牵强了些。不错,周庄是有泛舟古镇水巷的传统,但什么时候,有过“万娘齐发”的风俗呢?如果说是旧时“万三船队”传统景观得以再现,那还是饶了沈万三吧,万三船队那都是装货的,人家做的是实打实的买卖。
  当然,现在“万船娘”船队做的也是实打实的买卖,万三船队运货,她们载人,都是现金交易。但是,千万别打什么民俗牌,因为现在,周庄真实的民俗令人绝望。
  还未进得古镇区,劈头盖脸、接二连三出现的就是什么“水晶宫”夜总会、“牛仔”歌舞厅等等的广告招牌,乍一见,会使人以为到了哪个大中城市的娱乐场所!让人不禁纳闷:这就是周庄么?进人周庄后,就不断有衣着朴素的当地妇女向游人迎来,年龄从20来岁到40出头不等,80%是已婚妇女,这些就是当地人俗称的“野导游”。过了古牌楼后,“野导”则更多,冷不丁还会有从游人中冒出的“野导”大声问你“要不要导游”,能吓你一跳。这些“野导”自称是“当地通”,“辛苦费”从20元到50元不等。在大门口,如果你接受她的导游服务,她还能帮你逃避景点门票,当然这样的费用得高一点。周庄的“野导”是随着游人的大增而出现的,绝大多数都是当地人。1989年4月,周庄刚开始接待游人时,看一下沈厅仅要0.60元的门票,也没有“野导”,随着周庄景点的进一步开发,名气大长,游客剧增,周庄也开始收取35元一张的景点联票了,“野导”这时开始大量出现了。到1999年6月门票涨至60元一张时,“野导”人数一下子也到了周庄“野导”的“历史之最”。
  在周庄,拍照得付肖像“使用费”。一次,一位游客把镜头对准不远处一名围着花头巾的当地妇女,拍下她行走中的背影。闪光灯一闪,她发现了。让游客惊讶的是,她转过身来,径直走到游客跟前,伸出了手,向游客要5元钱,经过讨价还价,付了3元。
  周庄以前没有的“街头卖唱”现在也出现了。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单个的,男女成双的卖唱人,或提着二胡,或摇着小铜铃,在各条街上“赶场子”,从周庄小调,到现代流行歌曲,什么都唱。河道旁,小桥边,只要有游人的地方,总少不了要给你“助兴”的周庄“民间歌手”,特别是在中午和傍晚,这些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从《洪湖赤卫队》插曲“小曲好唱口难开”到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什么都唱。唱到一半就问你要钱。一些经过此处的游人,听到这与周庄风情极不和谐的歌声时,不知道他们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也许上面这些例子都太过极端;也许周庄的民风民俗,与游客的需求与取舍也大有关联。比如游客为什么都挤在南北市街这一个主干街上,周庄镇政府花大力气整修的文化街,有很多文化产业,包括三毛茶楼,却少有人来往;临近北市街尾,有一座古戏台,从早到晚免费演出昆曲,然而,虽然戏台下摆满了椅子,戏台上倾情演出,众多探头一望的人里却仅有寥寥几人进来驻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周庄的民俗是绝对出问题了,而且是出大问题了。
  深究起来,周庄的民俗之所以会变异,很可能与其经济背景有关。周庄人以前并不为人知,都是种田的,贫穷而又落后。“文革”中破“四旧”几乎没怎么影响周庄,那是因为周庄人太穷了——破了旧的没钱建新的;到了80年代中期,还没有什么工业,除了很不成器的几个小型农机厂和修配厂。一直以来作为农民的周庄人本身就对文化有一种麻木,缺乏保护古镇的意识。现在周庄走出了过去的封闭状态,世风入侵,由深在闺中人不识,到如今成了明星,大家都来追,自然会感染到周庄的民风,导致其“变味”。
  保护民风民俗,其实比保护青砖黛瓦更难。周庄民俗,亟须去伪存真,还其本来的淳朴面貌。
  周庄的文化是“镇天下”,作为水乡,当年的交通工具就是船。要想出门,摆渡半天可以来回的叫作“集”,一天才能来回的就叫做“镇”。再远的地方,别说周庄,江南水乡其他镇上的人也是不大愿意去的。只要肚子问题解决了,出不出去在过去是一个太小太小的问题。一直到近代,周庄人都安于江南的富足,地处苏州又外接浙江、上海,商业发达而居民安逸。纵使周庄名人沈万三因为做对外贸易而名扬天下,周庄人仍然没有因此变得见多识广。小桥、流水、人家,摇摇、走走、逛逛,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到了现代,水乡的优势消失了,周庄反而因为四面环水的地理位置变穷了。改革开放之初,周庄也曾兴起过一段时间的乡镇企业,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不了了之。后来大批的周庄人出外打工,古镇的破坏才被减到了最小。周庄的这种状况反而成全了它的旅游经济,但是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的周庄人,却自此做出了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举动来。
  周庄原来四面环水,必须摆渡坐船才能进人。这是古代江南水乡以水为路,以水建村、建镇、建市的地域特色。失去这些,就会失去水乡古镇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韵味。1988年,周庄提出要建大桥告别水路。有人甚至认为,专家们提出保护原生态环境,是不懂人民疾苦。结果是,为了省钱,造了一座笨重粗大的钢筋混凝土桥。没想到十多年后,为了保护古镇和控制旅游容量,大桥被停止通车,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而要恢复摆渡,因有了桥又难以实现。如今,这座破坏原生态的水泥桥如同一道难以抹去的伤痕,留在了周庄的脸面上。
  周庄的魅力是水乡古镇古街的历史氛围、建筑特色以及老街上的土特产、工艺品。早些午,周庄在实施开发建设中,坚持要在古镇外兴建商业街,想以此吸引游客,繁荣新区。但生活在大都市的上海人和中外游客,到周庄多是为了品味悠远的历史文化,而不是为了购买百货。事实证明,这条商业街除了为本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