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女儿笔下的父亲:“国共密使”曹聚仁

作者:曹 雷




  五十年代两岸高层间的秘密沟通,就像一条丝带,北京抛了出去,台北接着了又抛了回来。曹聚仁则牵着丝带的头,一次又一次在香港与北京之间来回奔波。现在重新编织那段历史时,在北京这一方找到几个丝带的结头,却不知道它们经香港再通到台北后,由谁接了过去,又怎样抛了回来?
  
  曹聚仁在香港与北京之间来回奔波
  
  我们只知道,父亲1956年7月下旬自北京到了上海,全家六年来第一次真正团聚了。8月初,因香港台风影响,他改搭火车经广州返回香港。不到一个月,他第二次北上赴京。看来,台北方面有了某种回应。这次回大陆,他哪天到的北京,我们查不到记载。只有《北行小语》第88页写着:“9月1日下午,记者在北京参加了齐白石老人的和平奖金授奖典礼,会场上碰到了许多文艺界的老朋友……”可见8月底他又到了北京。在《周恩来年谱》(上卷)第615页记着:9月1日“参加授予齐白石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平奖金授奖仪式……”说明这一天父亲也是见过周总理的。
  我母亲的笔记里则有如下记载:
  ……不久,聚仁第二次回北京,我一人去京,仍住新侨。这次毛主席接见了他。10月1日上午,我们被邀请参加国庆典礼。我们登上了来宾观礼台。
  10月3日下午,北京举行欢迎印尼总统苏加诺的大会,出席的中共高层人物中不见毛泽东。他在中南海的居仁堂等着曹聚仁。两岸重建沟通管道,北京方面的最终决策者无疑是毛泽东。那天毛泽东谈了些什么,曹聚仁没有文字记载公开发表。后来他在《北行小语》中提到了那次会见。
  北京《人民日报》1993年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披露了毛泽东筹划对台工作的不少内情。文章说,1956年10月间,毛泽东会见“有关朋友”时表示:“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现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谈好了可以签个协定公布。台湾可以派人来大陆看看,公开不好来就秘密来。台湾只要与美国断绝关系,可派代表团回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可以推测,这个“有关朋友”即使不是曹聚仁,毛泽东同曹见面时也会说差不多的话。
  四天之后,又有了同周恩来的会面。曹聚仁问到,如果通过谈判,台湾归还后,北京将如何安排蒋介石?周恩来回答说:“蒋介石当然不要做地方长官,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是他们管,如辞修(陈诚)愿意做台湾地方长官,经国只好让一下做副的。其实辞修、经国都是想干些事的。辞修如愿到中央,职位当不在傅宜生(傅作义)之下。经国也可以到中央。”周恩来又说:“我们现在已不公开宣传反蒋。至于下面小报说几句,我们也管不了,这就是为和谈制造气氛。我们的手总是伸着的。蒋介石前天对外国记者说还要我们缴械投降。为了应付美国人,可以说反共的话,这我们完全理解。我们劝他们约束一下,不要派人来搞破坏活动。去年‘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就是他们收买周驹搞的,弄得名声很不好。今年又想来搞‘八大’,这样不得人心,将来不好向人民交代。其实倒并不是哪个人怕死。‘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后,我还是去了印尼,以后又到了新加坡,那里还不是有他们的特务吗?蒋先生和经国爱搞这一套,可能是受了英士(陈其美)先生和‘格柏乌’(前苏联内务部的国家安全局缩写字母的译音,通常译作“克格勃”)的影响,其实历史证明这一套是不能成功的。我们不破坏他们,希望他们内部团结,不发生内乱,希望台湾整个归还祖国怀抱。他们的一切困难都可以提出,我们是诚意的,我们可以等待,希望他们也拿出诚意来。”会面中,周恩来又指示有关部门领导人通知有关地方当局,对蒋、陈的祖坟加以保护,对其家属注意照顾。
  10月12日,曹聚仁匆匆返回香港。这前后,周恩来多次对外谈到台湾问题,强调和平解放的可能。
  12月9日,周恩来访问印度加尔各答时举行记者招待会。他说:“中国政府正在尽一切努力来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并且努力来争取蒋介石。如果台湾归还中国的话,那么蒋介石就有了贡献了,而且他就可以根据他的愿望留在他的祖国的任何一个地方。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们是否会给蒋介石一个部长的职位。我说,部长的职位太低了。”这个记者,会不会是曹聚仁?
  
  曹聚仁夫妇的庐山、溪口之行事出有因
  
  曹聚仁在1957年中曾两次回过大陆。一次是4月到北京。父亲曾告诉朋友他在北京出席了欢迎伏罗希洛夫的国宴,与毛主席同席。国宴是4月16日举行的。如果父亲所言不虚,那天他与毛泽东又有一次交谈的机会。而且,就在这次宴会上,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同年5月5日,父亲再一次回大陆。母亲也去了北京。据母亲笔记记载:“1957年春夏之交,聚仁在京住了一些日子,总理接见后,我们就离京。……目的是到庐山和溪口二地,那是和老蒋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地方。”如果母亲的记忆无误,这一年,父亲还是见过周总理的,而且,这次见面和他接下来的行程大有关系。
  母亲的笔记中还记载了他们那次的行程路线:乘京汉铁路火车到汉口,参观了兴建中的长江大桥。次日乘长江轮东下九江,住花园饭店(蒋介石每次上庐山前居住的地方)。次晨,上庐山,到牯岭。在牯岭看了蒋的别墅(“美庐”)、庐山大礼堂等地,住了七天。回九江后,又由南路上庐山去看海会寺——当年蒋练兵之处。由海会寺下山,又驱车到星子县。
  从星子回九江,他们就上长江轮船回上海了。在上海住了几天,他们又作了浙江之行。先是乘火车到杭州,3、4日后,乘小轿车到绍兴。途经萧山、诸暨等地。在绍兴参观了鲁迅老家后,即去溪口。因溪口住宿不便,当晚他们又折至宁波,次晨,再西行去溪口。
  不过,父亲的一些信件的底稿,近年来在大陆辗转流传,内容带有某种汇报性质,令人感到他那次回大陆并非纯粹的旅游观光。其中关于庐山之行的信稿开头就说:
  聚仁此次游历东南各地,在庐山住一星期,又在杭州住四日,往返萧山、绍兴、奉化、宁波凡两日,遵嘱有关各处,都已拍摄照片,随函奉上全份(各三张),乞检。
  接着信中介绍了庐山情况:
  庐山已从九江到牯岭街市区筑成汽车路,大小型汽车均可直达(轿子已全部废去),约一小时可到。牯岭市区也在修筑马路,交通非常便利。以牯岭为中心,连缀庐山北部、西部各胜地(以中部为主)已建设为休养疗养地区。平日约有居民七千人,暑期增至三万人。美庐依然如旧,中央训练团大礼堂,今为庐山大厦,都为山中游客文化娱乐场所。这一广大地区,自成体系。
  聚仁私见,认为庐山胜景,与人民共享,也是天下为公之意。最高方面,当不至有介于怀?庐山内部,以海会寺为中心,连缀到白鹿洞、栖贤寺、归宗寺,这一广大地区,正可作老人悠游山林,终老怡养之地。来日国宾住星子,出入可由鄱阳湖畔,军舰或水上飞机,停泊湖面。无论南往南昌,北归湖口,东下金陵,都很便利。聚仁郑重奉达,牯岭已成为人民生活地区,台座应当为人民留一地步。台座由台归省,仍可居美庐,又作别论。
  美庐景物依然如旧。前年宋庆龄先生上山休息,曾在庐中小住。近又在整理,盖亦期待台从或有意于游山,当局扫榻以待,此意亦当奉陈。
  关于溪口的信稿则说:
  溪口市况比过去还繁荣一点。我所说的“过去”,乃是说1946年冬天的情形(战时有一时期,特殊繁荣那是不足为凭的)。武岭学校本身,乃是干部训练团。农院部分由国营农场主持,中小学部分另外设立。在聚仁心目中,这一切都是继承旧时文化体系而来,大体如旧。尊府院落庭园,整洁如旧,足证当局维护保全之至意。聚仁曾经谒蒋母墓园及毛夫人墓地,如照片所见,足慰老人之心。聚仁往访溪口,原非地方当局所及知,所以溪口政府一切也没有准备。政治上相反相成之理甚明,一切恩仇可付脑后。聚仁知老人谋国惠民,此等处自必坦然置之也。惟情势未定,留奉化不如住庐山,请仔细酌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