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陈云解释15字赠言

作者:杨明伟




  1990年1月24日,接近农历春节,在杭州的中顾委委员铁瑛、李丰平和浙江省顾问委员会的负责人,与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及浙江省、杭州市、驻杭部队等方面的负责人一道,来看望在杭州休养的陈云。
  也可能是估计到自己以后很难来杭州休养了,也可能是想对地方领导同志留下点什么。陈云拿出事先题写的一个条幅,特意赠送给李泽民,李泽民一数,正好15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陈云对李泽民说:“这15个字我是不轻易送人的。”
  李泽民代表大家领了陈云的一片心意,说:“陈云同志的这15个字,不光是送给我的,也是送给我们省委全体常委的。这是陈云同志对我们的期望。”
  为了让大家更明白自己的意思,陈云详细地对这15个字作了解释:
  “在延安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当时我的体会就是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比方说看这个茶杯,你看这边有把没有花,他看那边有花没有把,两人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如果互相交换一下意见,那么,对茶杯这个事物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了解。过去我们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论持久战》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他把敌我之间互相矛盾着的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等几个基本特点,作了比较研究,批驳了‘抗战必亡’的亡国论和台儿庄一战胜利后滋长起来的速胜论。毛主席说,亡国论和速胜论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可见,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这也是毛主席的办法。他决定问题时,往往先放一放,比如放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再反复考虑一下,听一听不同的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还要继续修正。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反复,不是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意思。”
  综合上面的所有解释,陈云最后高度概括说:“这15个字,前9个字是唯物论,后6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