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词条“感冒”不出医家出官场

作者:罗 思




  感冒也叫伤风,自古以来就是常见病,“感冒”一词的源头却不在医家,而在官场。不信,即使你从先秦的《黄帝内经》一直翻到清代的《医门法律》,一定找不到“感冒”一词。词条“感冒”的发明,可以说是被官员请假给请出来的。
  宋代陈鹄在《西塘耆旧续闻》卷十中记载:“沉存中云:‘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名下书肠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薄,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
  那是在南宋年间,有个中央级学术机构叫“馆阁”,当时有制度规定,馆阁官员每晚需有一人值宿,也就是值夜班。但是漫漫长夜寂寥,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愿意。据记载,馆阁官员是开溜成风的,开溜得有开溜的理由,代代阁员有个心知肚明的约定,那就是在值班登记簿上写上“肠肚不安”四字,以逃脱值宿。其间,有个太学生要告假,不知是因为不想墨守成规,还是想独创新招,其请假理由不仅不用社会广为流传的“肠肚不安”,还发明了一个新词——“感风”。这些太学生毕业后通常会成为学者或者官员,“感风”这个请假的托辞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官场,以致后来用以登记请假外宿的登记簿都被称为“感风簿”。
  “感风”这一新奇用语之所以被发明,其实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它与医学理论有关。中医对病因的表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够规范和明晰的。宋代医理学家陈无择首先把引致百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大类,其中“外因”又分为“六淫”。“六淫”也称“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反常的气候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不利影响。太学生们随手借来六淫之首“风”,并前缀以“感”——感者,受也。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风寒的侵袭,身体不适,故需要外宿。
  其后,“感风”一词为其后数世官场不时因袭。到清朝时,“感冒”一词就更受官员们的青睐了,成了官员请假时最常用的托辞,被大众广泛认可。清人俞樾就曾在《茶香室丛钞·害肚感风》中言:“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来时‘感风簿’之遗意。”也就是说清朝的官员们动不动就给你告个“感冒假”,是“感风簿”的遗意。在《辞源》中,也收录了“感冒假”这一词条。随着西学的传入,“感冒”一词渐渐成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