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金牌大师傅

作者:臧勇强




  贴红榜窑主选贤婿
  
  1944年夏,某日清晨,两位长者和一个后生,来到山水县城大街热闹之处。
  为首的是窑场业主方宏业,50来岁,慈眉善目,头戴凉帽,穿灰色香云纱衬衫,手摇纸扇,神态欣然。那位汉子48岁年纪,是方家窑场的金牌大师傅,姓金名石开,长得高大魁梧,皮肤黝黑,敞开着白布短褂,露出一身肌肉疙瘩,一看就是干窑活的一把好手。后生是他的儿子,名叫金刚,24岁,长得浓眉大眼,虎背熊腰,手里端着一碗浆糊。
  方老板跟金石开嘀咕几声,指着一处平整墙面:“就贴这儿吧,显眼!”
  金刚应声抓起浆糊刷子,往粉墙上刷刷几下,金石开展开一卷红纸,三下两下,海报便熨熨贴贴地粘上了墙。方老板看看红纸黑字,满意地笑笑:“走,喝茶去!”
  金石开尾随老板,一前一后进了对面的陆羽茶馆。
  路人见了红榜,止步观看,不一会挤满了人群。金刚怕有人不识字,大声读起榜文,读得正起劲,突然有人大喊:“东洋鬼子来了,快跑啊!”
  人群乱作一团,街两头被鬼子兵堵死,想逃也逃不脱。
  一队日本兵手持明晃晃的刺刀,将看榜的人团团围住。
  鬼子翻译官上前仔细看了看,对为首的日军武田少佐解释道:“不是新四军布告,是方家窑场比艺招亲的海报。”
  武田满脸迷惑:“中国人大大的奇怪!招亲还要比艺?”
  武田看看并无可疑之处,手一挥,鬼子们走了。
  众人朝鬼子背影啐了口唾沫,接着围上去往下看。
  方、金二人正坐在茶馆里喝茶,将外面的情形,看得一清二楚,见年轻陶工们闻讯而来,争先恐后地看着红榜,两人脸上漾起欣慰的笑容。
  山水县东邻太湖,河道港汊,纵横交错,水运便利。西面是绵延的天堂山脉,崇山峻岭,有取不完的陶土和燃料,自古以来“千户烟灶万户陶”,素有“小陶都”之称。
  天堂山下窑场虽多,规模最大的要数方家,200多个陶工,一条大龙窑,是镇上数一数二的工厂。方老板是个聪明人,从不欺负工人,也怕工人万一捣起蛋来,到时候在客户面前交不出货,倒霉的还是自己。那年月,水泥和玻璃是稀罕物事,塑料制品根本没有,盛东西除了木箱,用得最多的便是缸甏陶器。什么水缸、米缸、咸菜缸,酒甏、油甏、茶叶甏,就连茅坑里还得用一只大粪缸咧,谁家没个一大堆缸缸甏甏的?开店办厂,哪家能少得了?几分钱泥巴捏来捏去,放在窑里一烧,坐在家里,就等老板把现大洋送上门来,哪还有比这门手艺更吃香!于是,常有人拎着烟酒,来求金石开,帮忙带个徒弟,在窑场上混口饭吃。
  每年正月十五,方老板最忙也是最开心的日子,各地客户趁元宵佳节,前来拜年,顺便预订这一年的窑货。十五这天,金老板忙着将各路老板迎进门,安排吃住,还要宴请窑场上各位师傅,落实一张张定单,光酒席一摆就是十几桌。这天也是金石开最神气的一天,老客户们送上烟酒土产,不住地奉承,希望今年的窑货能做得好些快些。
  六月天,黄梅水上涨,运河水满,便于行船放筏,正是送货旺季,一船船金光闪闪的窑货,浩浩荡荡,顺山水港进太湖,运往各地。船工们赤裸着古铜色的身板,撑着竹篙,一路高歌吆喝,好不快活……
  方宏业有两个女儿,貌若天仙。大女名叫金枝,年方二十,手脚勤快,为人和气,闲话不多,是个做家务的好帮手。小女唤作玉叶,正好十八,刚上完女子中学,赋闲在家,整天捧着《啼笑因缘》、《西厢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年,县商会郑会长相中了金家两个女儿,几次托媒上门,叫方宏业无论如何也要挑个女儿给自己做儿媳。
  方氏夫妇心想,这年头女大惹事,万一被鬼子撞见,贞洁不保。能和有脸面的人物结成亲家,往后做生意也就有了靠山,正是求之不得。夫妻俩决定让小女嫁到郑会长家去,大女留在家中,中秋节比艺招亲,从窑场上的后生里,选出一个大师傅做女婿,也好把窑场里里外外的事务,交给小夫妻看管,老俩口落个清闲。
  大女金枝老实,答道:“爹妈做主就是了。”
  小女玉叶圆滑,嘴一撇:“我才不稀罕做什么会长儿媳呢,我要留在家里,叫姐姐去好了。”
  其实,玉叶早就有了心上人,那便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金刚。
  夫妇俩当然不肯应允:“自古婚嫁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由得了你自己!”
  玉叶知道明里拗不过父母,心想,我先把生米烧成熟饭,到时候看你们拿我怎么办!令她担心的是,不知金刚能不能选上。
  选大师傅是祖上传下的规矩,每隔几年,窑场老板要从年轻陶工里选出一人,帮助掌管制陶和烧窑事务。自鬼子侵占山水县后,百业萧条,若非急着嫁女,方家还不想选呢。
  大师傅手艺非同一般,不仅窑活样样熟悉,而且精通配制陶泥、掌握烧窑火候,关键的是肚里有几张釉水秘方。有如郎中行医,手无秘方,终难成名。别小瞧制陶这门手艺,看似烂泥一坨,里面学问大着咧。一件陶器做得好否,要紧的是上釉水。坯是骨肉,釉是面皮。这釉水由石英石、铁砂石等多种矿石研细,神秘配成,浇在陶坯上,经火一烧,如同镀上一层金属,不仅牢固好看,而且密不渗水。釉水配方在大师傅眼里,比性命还要紧,轻易不肯外传。东家想赚钱,自然巴结大师傅,缺了他,窑场便开不成。
  窑场生意好坏,一半要靠大师傅,老板接下定单,便交给大师傅安排手下人去做。新来的陶工,都得先拜见大师傅,方能上工。陶工好坏去留,只要大师傅一句话。一旦坐上大师傅这把椅子,不但工钱加倍,到年底老板还会包上一个大红包。因此,对选大师傅要求特严,一要比手艺,艺高压众,做一套缸甏窑货,由年长的陶工和老客户们评判打分,看看这做缸和烧窑的本事如何。二要比体力,窑上主要的活,如滚缸、垒甏、装船,看谁做得又好又快。
  方家红榜贴出后,轰动大半个山水城,倒不是大师傅这个位子稀奇,诱人的是方家选女婿。见过方家两位千金小姐,谁不说是数一数二的美人!一旦选上,方家万贯家产等于就是他的了!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就像个穷秀才,一夜间成了状元郎驸马爷,平时从戏文里听过的事,如今却看得见摸得着,怎不叫年轻陶工摩拳擦掌!
  方家门槛差点儿被人踏平,各家窑场的年轻陶工,纷纷送来八字庚帖,几日里竟收得七八十份,报名的后生,个个身强力壮,眉清目秀,喜得方宏业夫妇合不拢嘴。
  中秋临近,这天,金石开、郑会长等人,正在方家商议比艺之事,突然外面传来一阵马达声,一辆飘着太阳旗的三轮摩托,在院门外嘎然停住,跳下鬼子翻译官和两个日本兵。
  日本人来干什么?大伙不由得紧张起来,方宏业不敢怠慢,满脸堆笑将翻译官迎进客厅。
  翻译官在太师椅上坐下,见众人都站着,抬抬手:“各位别怕,都请坐下,也没什么大事!武田先生听说方家比艺招亲,特派我来恭贺!”说着朝方宏业抱拳作了一揖。
  一个日本兵端来一只盘子,翻译官揭去红绸,露出五封银元:“武田先生久闻方家金缸牌窑货的大名,想跟你们做笔大买卖,这是定金!”
  另一个日本兵拎来一只酒甏似的东西,往八仙桌上一放。
  金石开眯眼细看,这东西光不溜秋没点儿花纹,甏口有个螺旋式的盖子,甏肩上做着两个拎耳,形似酒甏,却又不像,疑惑地问道:“这东西派什么用场?”
  翻译官呵呵笑道:“金大师傅,这你就不必多问了,皇军自有大用场!”
  翻译官说要订做七石大缸100口,外加3000只陶甏,限期一个月内交货。
  金石开和方宏业面面相觑。
  方宏业心里直发毛,谨慎地推辞道:“窑上的活实在忙不过来,能不能另找一家?”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