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6期

传奇女画家李青萍

作者:邱智军 崔和平




  
  李青萍,早在上一个世纪的30年代就已蜚声国内外画坛。她的画作奇想联翩,浪漫多彩,处处显露出独创的艺术魅力。这位传奇女画家,是坐在缪斯三脚座上的宠儿,她的才华像宙斯花园中的喷泉,才思泉涌,奔腾不息。画坛巨擘徐悲鸿亲自为她选辑、作序、出版《青萍画集》;丹青大师刘海粟赞曰:“今之西画引进中国,只有你与我为先躯!”白石老人为之题词称颂。她的画展轰动东瀛,以其绝妙奇特的泼彩画震惊中外,成为一代画坛女杰!这位生息于荆州古城的才女,是荆楚大地的骄傲!
  但是,历史的长河曲折蜿蜒,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一个在艺术殿堂熠熠生辉的名字,突然间在大地上消失。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打入另册,命运将她从人生的巅峰抛至谷底。正处在创作黄金时期的艺术家,变成了在凄风苦雨中卖冰棒、捡垃圾的社会弃儿。她的心灵忍受着煎熬,同时也受着艺术天性和人生哲理的引领,在巨大不幸的袭击下,心灵与磨难搏斗,艺术始终统领着备受磨难的身心。她的艺术才华因此而受到震撼和激发,高贵的情愫陪伴她渡过充满苦难的三十年!
  命运的大起大落,突兀其来的贫穷和岐视,常使人悲观厌世甚或堕落。李青萍却将不公正的待遇,极度的贫困,监狱的折磨,化为财富、动力和骨气。她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即使挣扎在生死线上,她仍用树枝在地上作画、用捡来的废颜料洗出残留的颜色在废纸、香烟盒、木板、破布上作画。她的经历是一把血染的刀,但滴下的每点血却是艺术珍品。
  龙陷泥沙,花落粪溷;得时则达,失时则困。李青萍欣逢盛世,苦尽甘来,争分夺秒,泼墨如云,七十年艺术生涯作品不下数千幅。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有的人可以将良心、名誉出卖以换取金钱;而她,虽然一幅作品动辄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她却将绝大部分画作送与他人或赠海内外艺术部门收藏,以致于晚年却没有能力出版自己的一本画集。她笑傲人生,视名利为浮云,她只为艺术而活着。
  沧桑百年,往事并非如烟。楚地奇才李青萍宠辱不惊,贫贱不移,矢志攀登艺术巅峰的一生,使人灵魂震颤,思绪万千!
  ——汪焰
  
  早在20世纪30年代,李青萍就蜚声海内外画坛。在南洋,徐悲鸿亲自为她选辑、作序、出版《青萍画集》;在上海,刘海粟对她寄予厚望:“今之西画引进中国,只有你与我为先驱!”在北京,齐白石老人为她的画展题词:“李青萍小姐画无女儿气”;在日本,她的画展轰动东瀛,被日本画界誉为“中国画坛一娇娜。”1949年后,她曾与田汉、徐悲鸿、梅兰芳等在北京共事,与郭沫若亦有交往。
  然而,这样一位画坛女杰1952年初却突然“失踪”了。在长达30年的漫长岁月里,她靠卖冰棒、售自来水、糊纸盒、捡垃圾维持生活,受尽了苦难。但她始终没有忘掉对艺术的追求,仍然不停地作画,用树枝在地上画,用捡来的颜料洗出残留颜色在废纸、香烟盒、木板、破布上画;甚至被批斗时,也将手背在身后在墙上虚拟地画……经过30年的痛苦与磨难,李青萍于1986年重返画坛。武汉琴台的一次画展,使她的名字和作品再一次轰动大江南北。最近几年,香港、台湾、上海等地又出现了一股收藏“青萍画”热,每幅画拍卖到数万至数十万元。
  李青萍的一生,充满了浓郁的传奇色彩,她数度红极画坛,又屡遭打击;她的作品热情奔放,充满人性,而她本人又奉行独身主义,终身未婚;她的作品被人高价收藏,而她晚年却为拿不出钱出版自己的画集而发愁……她那丰富、坎坷而传奇的一生,正是中国一段特殊历史的缩影。
  
  为逃婚走上求学之路
  
  李青萍原名赵毓贞、李瑗、李青苹。1911年11月生于湖北荆州古城一个渐至衰微的富户人家。先祖是南洋华侨,到她祖父一代才回国定居,入赘赵家,改姓为赵。毓贞的祖父和父亲擅长中国的泼墨画,耳濡目染,她从小就爱上了绘画。她的叔父赵鸾波先生是前清秀才,亦喜丹青,对毓贞幼年多有教诲。民国10年(1921年),毓贞10岁,入江陵县女子高等小学。1926年12月北伐军攻入荆州,赵毓贞参加了江陵县的妇女协会,担任了宣传员。她第一个剪辫子、留短发,在古城贴标语、画宣传画。1927年春末夏初,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直转急下,宜昌所驻川军杨森部队开到荆州,查封革命组织,捕杀革命人士,毓贞被追捕逃回家中,先是躲在父母的一张大床下面,后又跳进一口水不深的井中。川军限令她家里人三天内交出毓贞。三天后,一个川军团长的太太上门劝说毓贞父母将毓贞嫁给川军连长刘云卿,可避免此难。父母为救女儿性命,只好勉强应允。毓贞为逃脱逼婚,便女扮男装,连夜乘搭小火轮,逃往武昌,投奔时任湖北省教育厅长的四叔赵季南,在蛇山脚下的荆南中学就读,改名换姓为李瑗。民国17年(1928年),李瑗转入省女子职业学校,学习刺绣、美工和音乐。三年毕业后,赵季南见她很有美术天赋,便建议她报考进入了武昌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唐义精是位著名画家,发现她很有灵气,担心她继续留在该校会埋没她的天分,民国21年(1932年)暑假,亲自写举荐信,将她介绍到上海新华艺专深造。
  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现上海美术学院前身),是一所以教授西洋美术为主的高等艺术学校,创办于1926年,校长徐朗西早年是孙中山先生的友人,热爱艺术教育事业,曾担任上海美专校长。教务长汪亚尘,早年留学日本,习西洋画技,曾在美国教授中国毛笔画二十多年,善画金鱼,人称“金鱼大王”,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并称“三绝”。
  该校注重教学,广揽名师,除有潘天寿、周碧初、吴恒勤、陈抱一、丁衍镛等20余位名重一时的教授,还特聘游学欧洲及各派书画名家来校授课讲学。黄宾虹、徐悲鸿、张善子、颜文樑、李叔同(弘一法师)、吴湖帆、唐云等都曾担任过艺专的特约讲师。
  李瑗凭着唐义精校长的介绍信和自己精心绘画的一幅《山水芙蓉图》,经过严格考试,进入该校图音系。
  李瑗在新华艺专,先学国画,后转入西画。在学习中,她深钻西方绘画理论,并广泛涉猎西方各时期的绘画代表作品。达·芬奇、毕加索、梵·高、马蒂斯、高更等一代大师的经典作品,深深震撼了李瑗的心。她很快迷上了抽象变形、朦胧浪漫的绘画风格。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一句名言:准确的描绘并不等于真实。使她对于运用色彩的构成来表现情感因素以及彰显主题有了准确的把握和更深的理解,而终生受益。
  各项正规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使她的绘画水平得到长足长进,艺术上的锤炼培养了她那跳跃敏捷的思维,为后来形成她独特的艺术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瑗在新华艺专学习三年,她的艺术才情得到充分展示,受到学校关注。1934年,邵力子先生主持征集举办“全国画坛名流作品展”,校领导推荐了李瑗的一幅山水画,该画技巧新奇,在展览会上大受青睐。
  1935年夏,李瑗毕业的前夕,学校举办了一次毕业生画展。徐悲鸿是该校的校董,又是特约讲师。恰好他当时从法国、比利时、苏联等国办展归来,被邀到艺专参观毕业生画展。他走到李瑗的作品前,指着一幅色彩鲜艳、联想丰富的画问道:“这是谁画的?”李瑗回答:“是我。”大师又走到另一幅画前,见其画立意创新,对艺术有独到的感受力,他又问起作者。李瑗得意地说:“还是我呀。”徐悲鸿看着这位站在面前亭亭玉立的年轻女郎,笑着连声称赞:“新派画家!新派女画家!”
  李瑗毕业后,经校长徐朗西推荐,入上海普爱小学补习班试教两月,于1935年9月就聘于上海闸北安徽中学教美术、音乐,正式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为获得深造,1937年2月,李瑗又回到母校新华艺专西画研究班,学习半年后,获得了美术研究生毕业证书。李瑗曾想去法国留学,寻求艺术薰陶,但她已家道中落,父亲无钱供养她出国留学。
  就在这时,有消息传来:英属马来亚(现马来西亚)政府请托我国教育部在上海招聘4名艺术人才,为该国华侨办学服务。其具体条件是:1、能教音乐、美术、工艺三门课程;2、有教中学一年的教学经历;3、旅费自备;4、未婚。李瑗这四个条件都具备。经过考试,李瑗在数百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聘为吉隆坡坤城女子中学艺术部主任。
  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三天,李瑗与其他三位受聘的女教师一起乘“杜美总统号”海轮,离开上海,踏上了她人生和艺术新的征程。
  在“杜美总统号”启航前,徐朗西校长,汪亚尘教务长,施振铎、周碧初、吴恒勤老师及同学们都来给她们送行。在送行的老师、同学中,还有一双炽烈的目光紧紧盯着她,他就是李瑗的湖北老乡、艺专同学钱远铎。
  在新华艺专求学时,李瑗因才华出众,长得又漂亮,曾有不少男同学追求她。但李瑗有自己的主张。她认为结了婚,有了家庭、儿女拖累就会受羁绊,为此她立下了终身不嫁,将自己所有一切都献给艺术的宏愿。李瑗别出心裁地画了一幅有七只脚爪的和平鸽挂在室内,面对众多的求爱者,她微笑地指着这幅画:“你们谁能将这幅画讲解得和我心中想的一样,谁就够格当我的朋友。但我只交朋友,不谈婚嫁。谁理解我的志向,谁就是我的朋友。”钱远铎也是众多求爱者之一,并多次向她作过大胆表白。李瑗也钦佩他的才华,但她不能违背自己定下的人生宗旨,总是十分抱歉地婉言谢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要把所有时间都留给绘画,钱君,我真对不起你……”望着岸边向她频频挥手的钱远铎,想到他对她的一片真情和大哥哥似的帮助,她的眼圈红了。为了艺术,她欠下钱君一笔永远也还不了的情债。
  
  印度“红胡子爷爷”和他的泼彩画
  
  海轮经过近20天的航程,于月底到达马来亚首府吉隆坡。马来亚当时是英国在远东最大最富饶的殖民地,拥有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100多万人口。这里45%的居民是华人。李瑗任职的坤城中学,规模很大,设备齐全,全校拥有1000多名学生,全部是华侨子弟,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华侨学校。李瑗为自己有了这样一个比较安定的工作环境感到十分高兴。
  踏入南洋的热带椰林,在绘画艺术上孜孜以求的李瑗,似乎寻觅到了艺术的融汇点。飘洒自在的风土人情和热带气候所特有的透明色调,与她本来就带有海洋情调的画风一拍即合。一到南洋,她就拿起画本,抓紧时间四处写生。茂密的椰林、无边的大海、盛开的杜鹃、土著的建筑、马来亚的黄昏以及街市巷陌、风土人情都一一收入了她的写生画本。她将这些作品作为教材,写进她的教案,她要让学生们懂得,艺术的生命在于价值,价值的存在在于生活。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绘画,就要向生活贴近,始终不渝地向生活请教。
  李瑗对同学热情,教学认真,深受学生喜爱。
  有一天,她审视学生作业,发现有几幅画特别奇特,颇有一股南洋风味。同学们告诉她,这是学校里一位红胡子爷爷教她们画的。李瑗赶忙让同学们将这位“红胡子爷爷”请来。原来“红胡子”叫沙都那萨,40多岁,是流落到马来亚的一位印度画师,现在坤城中学当清洁工。李瑗说出了她欲向他学画的愿望。沙都那萨点点头,在地上铺了很大一方纸,又将各种色料分别倒在几个椰壳内,连同椰汁一同搅拌均匀,然后躬身将椰壳内的颜料向纸上泼去,一连泼了5次,又拿着一根细棍在画面上拨弄了几下……不到半个时辰,画面上呈现出一派奇妙景色:没有人物,没有风景,也没有她极力辨认的形体,但见无数根粗细不一的线条,纵横交错,设色凝重鲜明,造型扭曲夸张,形痕自然奔放,层次丰富生动,既像变幻无穷的云彩,又像水天一色的南洋,透出让人捉摸不定、梦幻般的神气和韵味。
  “啊!这是古印度画技中的泼彩图!”李瑗高兴得大声惊叫起来。这不是她多年寻觅的艺术之光吗?她转向沙翁:“您是印度画师,您画的是印度的泼彩图。我想拜您为师。”当沙都那萨得知她曾是西画班的研究生时,他深为眼前的这位女教师虚心好学的精神所感动,满口应允愿意教她学泼彩画。
  从此,李瑗找准了自己绘画的位置,将中国传统的泼墨画、学来的西洋画与泼彩造型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创出了中、印、西三者精神兼备、自成一体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成了她后来几十年的艺术走向。
  日寇在卢沟桥蓄意挑起事端,步步向华北进逼,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全面爆发。身在异国他乡的李瑗再也静不下来了。她参加了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洋华侨总会,投身到支援祖国抗击侵略者的洪流。在课堂上,她一遍又一遍对华侨学生讲:“你们中国人,你们的故乡正遭到日本强盗的侵略。”她还编写了《春天的杨柳不发芽》、《冬天的蜡梅不开花》两个歌舞,教学生演唱,以表达南洋侨胞思乡爱国之情。
  1938年,李瑗被当地华侨办的《马华日报》聘为特约记者,为该报《妇女与儿童》专栏撰写了不少宣传妇女就业、适龄儿童上学和妇女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文章,并积极报道南洋华侨踊跃捐献支援祖国抗日的消息。此时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青苹。
  当时,马来亚各侨校之间组织有校联部,下设接待、游艺等部门,李青苹被推选为游艺部副主席。在此期间,她又与当地的尊孔中学艺术主任邓荷义等一起筹建了“筹赈祖国抗敌后援会”,并特请陈嘉庚先生任该会主席。为筹募捐款,李青苹带头将自己当月的薪水55元金叻币(1元叻币相当于当时的6银元)全部捐献出来,她还与同学们一起到街头、工厂卖“爱国花”。
  
  大师徐悲鸿为她改名
  
  李青苹在“筹赈会”担任艺术联络部副主席,经常接待许多国内到南洋的爱国劝募团体和爱国人士,她先后接待过由陈炳仁和夏之秋率领的武汉合唱团,以马俊为首的京剧团,以及徐悲鸿、刘海粟、沈仪彬、张丹龙、徐谦等上百人之多。
  1939年,刘海粟、勒贝尔、司徒乔、杨曼生在南洋举办“联合巡回义展”,李青苹也选出自己作品参加了他们的巡回义展活动,在马六甲、槟榔屿、暗邦,她的作品都受到好评。
  1941年1月,一位画坛巨子来到了南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绘画大师徐悲鸿。
  徐悲鸿是应侨帅陈嘉庚先生的邀请,特从新加坡来到吉隆坡举办抗日筹赈画展的。受南洋华侨总会委托,“筹赈会”派出李青苹等人负责接待和安排徐悲鸿画展的具体事宜。5年前在上海艺专的那次毕业生画展上,徐悲鸿给她留下的印象太深了。这天徐悲鸿穿着浅色的西装,胸前打着黑色的大领结,还是留着当年那样潇洒的分头。她高兴地拍着手:“徐悲鸿先生,欢迎你!”徐悲鸿也记得那几幅独特的风景画:“你就是那个画风景画的女学生吧!”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