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药物化学





  宋代的本草学也很发达,出现了《开宝本草》、《证类本草》、《图经本草》等著作。炼丹术在制药和化学方面的许多新成就也被收入这些本草学著作中,为医学家所继承和发扬。

  例如,《开宝本草》记载了“铁华粉”的制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生衣,即成粉矣。”这是醋酸铁的制法和药用的最早记录。关于石棉,《证类本草》说它“如烂木,烧之不燃,石类也”。准确地描述了石棉的性质。《证类本草》和《苏沈良方》还记载了秋石的炼法。

  密陀僧(PbO)是在唐代从波斯传入的。到了宋代,《图经本草》记载了中国自制密陀僧的详细工艺:密陀僧,“今岭南、闽中银铅冶处亦有之,是银铅脚。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灰其中,谓之灰池。置银铅于灰上,更加火大煅,铅渗灰下,银住灰上,罢火,候冷出银。其灰池感铅银气置之积久,成此物。今之用者,往往是此,未必胡中来也。”这种方法叫做“灰吹法”,在11 世纪流行于今广东、四川等地,直到近代还仍然为炼银等工业生产所采用。

  绿矾,即水绿矾( FeSO4· 7H2O),状如玻璃,陶弘景曾误作石胆(CuSO4·5H2O,后称胆矾)。《图经本草》提出了鉴别绿矾的方法:“绿矾石五两,..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看沸走汁尽,去水待冷,取出挼为末,色似黄丹,收之。”如此精要的化学鉴定方法就是按现代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来衡量,也是科学的。同时这也是制备绛矾(Fe2O3)的一种方法。

  《图经本草》所载抽砂炼汞的工艺,也很值得注意。此书水银条载:“出于丹砂者,乃以山石中采粗次朱砂,作炉,置砂于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煅养,则烟飞于上,水银溜于下,其色小白浊。”这里所说的“炉”,为铁釜一类,而所述“出于丹砂”的水银的煅养过程,其化学反应式为:HgS+Fe Hg+FeS。

  关于未济炉炼汞,《丹房须知》中虽绘制有丹炉的形制,但没有文字说明,后世无法了解它抽炼水银的全过程。苏颂则在《图经本草》中作了详细的说明:“(水银)出自丹砂者乃是山中采粗次朱砂,和硬炭屑匀,内阳城罐内,令实,以薄铁片可罐口作数小孔掩之,仍以铁线罗固,一罐贮水承之,两口相接,盐泥和豚毛固际上罐及缝处,候干,以下罐入土,出口寸许,外置炉围火煅炼,旁作四窦,欲气达而火炽也。候一时,则成水银溜于下罐矣”。这里具体详尽地记载了一种新的“未济式”由朱砂取汞的方法,其中混进炭末,也是一项重大的革新和进步,为后世长期沿用。该反应为:2HgS+C CS2+2Hg这种更有效、更经济的炼汞法,表明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汞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于醋酸铅的记载也是很有价值的。《图经本草》提到:“又有铅霜亦出于铅,其法以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置醋瓮中,密封,经久成霜,性极冷,治风痰及婴孺惊滞药,今医家用之尤多。”不仅明确地描述了醋酸铅的制备,而且简要地说明了其性质与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