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李庭芝 张珏





  李庭芝

  李庭芝(1219—1276),字祥甫,随州(今属湖北)人。嘉熙末,投到京湖制置使孟珙的幕下,担任权建始县令。淳祐初又考中进士,重新投到孟珙部下任职,被任命为制置使司主管机宜文字。淳祐六年(1246),孟珙病重,临终时荐李庭芝于朝廷。李庭芝感激孟珙知遇之恩,弃官,护送孟珙灵柩葬于兴国(今属江西),还辞官为孟珙服三年丧。

  淳祐九年(1249),贾似道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后,起用李庭芝为制置司参议官。淳祐十年,贾似道改任两淮制置大使、扬州知州后,李庭芝被任命为濠州(今安徽凤阳东)知州。开庆元年(1259),贾似道以枢密使任京湖、四川宣抚大使兼江陵(今属湖北)知府,留李庭芝为扬州权知州。六月,李庭芝升为湖北安抚副使兼峡州(今湖北宜昌)知州。

  景定元年(1260)五月,南宋提升李庭芝为主管两淮安抚制置司公事兼扬州知州,负责淮东地区抗击蒙古军的重任。景定四年三月,李庭芝因为多次打败蒙古军,被南宋朝廷提升为兵部侍郎,仍兼原职。

  李庭芝考虑到蒙古军每次进攻扬州时,都在城外的平山堂上建楼,从高处监视扬州城中动静,还从这里用车弩射击城内目标。咸淳二年(1266),李庭芝为了控制制高点,就建造大城,把平山堂围在城内。他又招募流民驻防在城内,以加强扬州的防守。次年六月,李庭芝被提升为兵部尚书,仍兼原职。咸淳五年(1269)正月,又改为兼两淮制置大使、扬州知州。

  咸淳六年(1270)正月,宋朝将李庭芝调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兼夔路策应使,要他督师救援襄阳、樊城。在前线的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多次被蒙古(元)军打败,他不听李庭芝的督促,不出兵救援,以致守卫了三年的襄阳,在咸淳九年(1273)三月被元军占领。随后李庭芝被罢官,居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咸淳九年十月,李庭芝又被起用为两淮安抚制置使,南宋应李庭芝的请求,改任他为淮东安抚制置使、淮西策应使兼扬州知州。十年八月,李庭芝在淮河南岸的清河口(今江苏淮阴东)要隘建城,升为清河军,以加强淮东的防御。十二月,元军攻占鄂州(今湖北武汉)以后,南宋号召天下勤王,李庭芝首先响应。

  德祐元年(1275),元军围攻扬州,李庭芝带领将士坚决抵抗,元军又多次派人进入扬州城内劝降,李庭芝每次都将元劝降使杀死,烧毁招降榜文,鼓励将士奋勇杀敌。这时,南宋又升李庭芝为参知政事(副相)仍兼任原职,并以金帛慰劳坚守扬州的将士。六月,李庭芝又升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要他到临安参与主持全国的抗元战争,但是因为局势已很危急,前往临安的道路已很难通行,因而没能回朝。元军多次猛攻扬州,仍没有能攻下。由于元军主力南下进攻临安,进攻扬州的元军就改用长期围困的战略。

  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二月,南宋朝廷降元。但李庭芝、姜才等人仍然死守扬州等地,成为元军的心腹大患。元军就命令已经投降的南宋谢太皇太后和皇帝(恭帝),仍然以颁降诏书的方式,要李庭芝投降,但是,李庭芝拒不奉诏,还登上城墙对招降使者说:“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①不久,元军押送南宋全太后、恭帝等北上,途经瓜洲(今江苏扬州南),元军又命全太后、恭帝再颁诏劝降,李庭芝不予理会,而以弩箭射退持诏招降的使者。部将姜才出兵救驾,然而没有成功。

  在福州(今属福建)即位的宋端宗,七月“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②。李庭芝就将扬州的防守任务移交给淮东制置副使朱焕,自己与部将姜才率兵前往,7000 人出城向东,准备从海上前去福州。他们刚离扬州,守将朱焕就开城门向元军投降,使苦守几年的扬州失陷。李庭芝等刚到泰州就被追赶的元军包围,泰州守将孙贵、胡惟孝又开城门降元,并将李庭芝、姜才献给元军。两人被押到扬州后,仍然誓死不降,最后以身殉国。

  张珏张珏(?—1280),字君玉,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人。18 岁到合州(今重庆合川)新驻地钓鱼城(今合川城东北)参军,因多次建立战功,升为中军都统制,被人称为“四川枭将”。在开庆元年(1259)保卫合州的战役中,张珏作为副将与主将王坚协守钓鱼城前后有九个月,多次打败蒙古军的进攻,蒙古大汗蒙哥受伤死在钓鱼山下后退兵。景定四年(1263)十月,张珏升为兴元府诸军都统制兼利州东路安抚使、合州知州。因为兴元府已被蒙古军攻占,都统制司和安抚使司也都移到合州。张珏上任后,积极恢复当地的农业生产,训练士兵,修整兵器,为保卫合州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咸淳二年(1266)十一月,张珏派部将收复渠州(今四川渠县)州治所在的大良平山城。次年四月,蒙古军又进攻合州,张珏在款龙溪将船碇泊在江中,截断江面建成水城,进行抵抗,再次挫败了蒙古军的攻势。咸淳八年(1272)四月,张珏又在与钓鱼城隔江的宜胜山(今合川北)筑城,用来加强钓鱼城的防守能力。次年正月,元军又进逼钓鱼城,张珏得到消息后,“乃张疑兵嘉渠口”,又“潜师渡平阳滩”,不仅击败了元军的进攻,又打破了元军想在马騣山、虎顶山建城的计划。

  德祐元年(1275)二月,张珏升为宁远军节度使。五月,南宋又任命张珏为四川制置副使、重庆知府。又命他带兵来京保卫京城,但是入川道路已被阻断,诏令没有能送到。元军自秋至冬围攻重庆,重庆援绝粮尽。张珏虽仍在守卫合州,但“屡以死士间入城,许以赴援,且为之画守御计”①。次年,张珏为了解救重庆被长期围攻的状况,派部将赵安袭击元军的征南都元帅府所在地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南)。二月,又派张万以船舰载精兵从水路冲入重庆,以增援重庆守军。而此时,以恭帝与谢太皇太后为首的南宋朝廷,已向元军投降。五月,宋端宗在福州(今属福建)重建南宋政权,改当年为景炎元年(1276)。六月,张珏又派部将赵安、王世昌等收复泸州(今属四川),元军被迫逐渐从重庆撤退,转而围攻泸州。同年十二月,张珏进入重庆后,派部将张万、程聪领兵收复涪州(今重庆涪陵),又派张万到夔州(今奉节),① 《宋史》卷421《李庭芝传》。

  ② 《宋史》卷421《李庭芝传》。

  ① 《宋史》卷451《张珏传》。

  控入川的门户,川东形势一度好转。

  景炎元年(1276)年底,元军再次进攻四川,至景炎二年年底,先后攻占涪、万(今重庆万县)、泸等州,集中兵力进攻重庆,并致书劝降,张珏不予理睬,闭城坚守。景炎三年正月,元军加紧围攻重庆,张珏率兵出城迎战,遭到元军前后夹攻,宋军大败,退回城中。当晚,张珏部将赵安、韩忠显等开城门向元军投降,张珏率余部进行巷战,再次战败,回家想自杀,未成。于是,用小船载家眷从水路向东逃走,途中张珏又要投水自尽,被家人拦阻。元军追到涪州,张珏被俘。在押往元大都(今北京)途中,张珏于安西(今陕西西安城东北)的赵老庵中自尽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