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园林植物保护》课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者:刘兴元 易扬慧




  摘要:《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模块教学应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融“教、学、做”于一体,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将教材的章节内容转变为四大模块,通过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利用模块反馈实施动态监控,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能,实现“双证”沟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职;园林植物保护;模块教学
  
  《园林植物保护》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也是该专业“双证”沟通的课程之一,是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过程的教师主体性、教学方式的灌输性,加上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季节性、教材结构相对松散、教材内容较枯燥。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往往为学习而学习,难以将课本知识与职业岗位需求有机融合。为此,我们对《园林植物保护》课进行了模块教学探讨,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习的创造性,实现“双证”沟通,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
  
  模块教学设计
  
  模块教学设计原则 模块教学是指将若干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完整个体,同时模块之间又相互联系。统一于共同的教学主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模块教学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个性。《园林植物保护》课模块教学以培养学生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能为核心,其目的在于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能。因此。模块教学设计应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融“教、学、做”于一体,实行开放式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变教材内容的章节系统知识为模块专项能力,变课堂环境为职业环境,变课堂讲授为主为现场指导为主,同时,变传统的以期末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为模块反馈的动态监控。
  
  模块教学的构建 要实现《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模块教学,首先要根据园林绿化工岗位的需求,参照绿化工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模块即“教学单元”。根据《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培养目标,我们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四大模块,即园林植物害虫识别模块、园林植物害虫防治模块、园林植物病害诊断模块、园林植物病害防治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同时以“防治”为主线,每一模块设若干子模块,如园林植物害虫识别模块可分出昆虫形态、昆虫生物学、害虫识别三个子模块,园林植物害虫防治模块可分出害虫调查与害虫防治两个子模块,园林植物病害诊断模块可分出症状观察、病原形态、病害诊断三个子模块,园林植物病害防治模块可分出病情调查与病害防治两个子模块。子模块下再设小项目,如病原形态子模块可分出真菌形态、细菌形态、病毒及其他病原形态三个小项目。然后,根据“教、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原则,设计学生“学”的活动。一方面。将课堂与苗圃、花卉基地等生产一线及实验室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利用模块反馈机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模块教学实施
  
  模块教学应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行业需求。了解学生,其次要熟悉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再次要因需施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融“教、学、做”于一体 在《园林植物保护》课模块教学中。我们将课堂尽可能搬到实验室或苗圃、花卉基地等生产一线,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坚持理论够用,少讲多练,引导为主。融“教、学、做”于一体,实现“学中干,干中学”。如学习昆虫形态子模块,一开始就进实验室,对照昆虫标本讲昆虫的头、胸、腹、体壁的特征。以及触角、口器、足、翅、眼、外生殖器的构造和类型,然后立即让学生对照观察。同样,在学习症状观察子,模块时,第一次课就在实验室上,对照病害标本讲述病害症状的特点、类型及描述方法。边讲边让学生看标本。学习害虫识别、病害诊断子模块时,则将课堂搬到校内实习苗圃及花卉基地,在现场针对某一园林植物害虫或病害讲述识别或诊断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动手采集标本,对照文献资料,诊断和识别所见病虫。至于害虫调查、害虫防治、病情调查、病害防治等子模块,可以充分利用学院附近的园林小品及校内实习苗圃基地发生病虫害的契机,现场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病虫害的发生调查,如何进行农药的选择、稀释、合理使用。如何检验防治效果等。
  
  因人因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模块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需施教。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因人因时,对不同的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鉴于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但思想活跃、好动的特点,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代之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在病虫害发生季节,以现场教学为主,辅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如学习病害防治模块时,结合恩施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较为严重的现实,现场指导学生调查病害发生情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引导学生选择农药,稀释农药,喷洒农药。防治病害,并在指导过程中组织学生对“大叶黄杨白粉病为何年年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综合防治观念。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遇到园林植物发生病虫害时,就知道如何开展工作了。在学习理论性较强、信息量较大的昆虫生物学、害虫识别及病原形态等子模块时,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加大教学信息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针对长时间进行课件教学学生容易疲劳的情况,可设置一两个有关的小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模块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搞好现场指导外,更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他们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要使学生具备园林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需要教师在模块教学中循序渐进,不能因强调技能而忽视必需的理论讲解。只有在具备昆虫外部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的知识后,才能认识昆虫;只有了解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和病原形态,才能正确诊断病害:只有弄清了昆虫的习性与病害的发生特点,才能更好地防治病虫害。当然,在学生了解了基本脉络后,就要以对学生的引导为重点,毕竟园林植物害虫、病害有数千种,学生在现场看到的不过十来种。因此,在每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现场实践培养自己的甄别、判断能力。
  
  模块教学评价
  
  《园林植物保护》课模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能,并将这种技能运用于工作实践。要检验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就需要对模块教学进行评价。传统的以期末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多是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与技巧的记忆能力,缺乏动态的监控与调节,难以实现模块教学的目的。因此,应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技能考核为主,结合知识、能力、素质评价的模块反馈体系。每讲授完一个小项目,可布置一两个思考题或实验,以检查学生对项目掌握及运用的程度,并将成绩纳入子模块的考核评价中,占子模块评价的10%。每个子模块学完后,立即进行技能测试,一般以20分钟内完成一项操作为考试方式,成绩占子模块评价的70%,同时,布置一个综合作业,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设计与创造,成绩占子模块评价的20%。每个模块教学结束后,进行综合技能测试。一般以30分钟内完成一项操作为考试方式,其成绩占模块评价的50%,所有子模块的考核成绩占模块评价的50%。最后,四个模块的平均成绩即为《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最终学习成绩。这样,一方面,可随时反馈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做到循序渐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技能测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
  在模块教学实施过程中,对高职学生还不能让其自由选取模块加以组合:在考核和现场指导过程中需要更多“双师型”教师的参与:按照现有大纲要求,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与保证模块教学效果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时间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现行的教材难以与模块教学相匹配,这些都制约着高职《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也是今后实施模块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