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试析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

作者:唐鸿铃




  摘要:高职高专社会工作教育作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设计因其特定的教育目标而不同于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本文基于拉尔夫,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组织(专业实践的安排)三个方面,对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高职高专;课程目标:内容:组织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始于1988年,起初仅有北京大学等四所普通高等学校开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招收本科生。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事业日益强大。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之时,仅有20个高校会员单位。经过1997-2006年间的六次扩充,到2006年底会员单位有188所,其中本科院校151所,专科院校36所(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与民政管理系分别为协会会员)。
  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包括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各层次的侧重点不同,高职高专注重实务操作,执行性的东西较多;本科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实务,还应具有反思与社会科学能力:硕士研究生要有专门性的研究。各教育层次的课程设计因教育目标而不同。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对课程开发原理的阐述。课程设计包括四个步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评价教学结果。本文拟研究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计的前三个步骤。
  
  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目标
  
  泰勒用一种折中的态度把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需要、学科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职业定向性的特点,主要针对职业需求来培养人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能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2006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正式建立,职业社会工作者的最低层次——助理社会工作师的准入条件包括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为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开启了大门。助理社会工作师的考试科目为《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社会工作实务(初级)》,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将于2008年开考,民政部、原国家人事部于2007年12月22日发布了《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大纲》,将社会工作者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范畴,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工作职业教育提供了方向。
  
  (二)专业教育的需要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直接作用于社会,使社会发生某种改变使之更有利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应用学科。我国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法规政策,能够在各级民政及社会保障机构、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福利机构、司法、医疗卫生、学校及工、青、妇等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从事社会工作规划、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与专业教育的目标相一致。
  
  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内容
  
  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
  
  (一)基础课程应说、写并重
  各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课程主要是公共必修课程,包括大学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基础课程还包括素质教育及职业能力教育内容,由于社会工作对象是个体或群体的人,因此,学校比较重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口头表达能力,如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原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的基础课程中有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现代社交礼仪三门课程。同时,社会工作内容还涉及大量的文字处理工作,如撰写工作计划、谈话记录、案情分析等,因此,有必要开设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课程。
  
  (二)主干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需要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很多内容是从西方嫁接过来,高职教育的主干课程多与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相似,主要包括人类行为、社会政策、研究方法和社会工作方法,如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社会保障学、社会统计学与SPSS、社会心理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等,其中,社会工作方法占用了大量的课时。由于教学内容未能植根于现实需要,最终导致专业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即社会工作机构所提供的职位和工作与学生专长的矛盾:实践机构中缺乏具有类似教育背景的资深指导人员与学生所需帮助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从现实土壤中生发出来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课后志愿者活动等多种方式,将西方理论与现实需要相融合,进行知识巩固,同时又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实用性”特色。
  
  (三)选修课程应体现培养特色
  社会工作专业领域非常广泛,如按工作对象分,包括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工作方法因工作领域而不同,一所学校不可能提供全部相关课程,各高职高专院校可通过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几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这样,既可以体现本校的专业特色,同时也可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如中华女子学院通过专业选修课程把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划分为女性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及医务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
  
  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组织
  
  实践教育是社会工作实践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专业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三个环节:课后志愿者活动、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社会工作实习中的专业实践,而课程组织的侧重点应是安排专业实践。
  美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非常强调专业实践:在四年本科教育中。前三年进行课堂教学,第四年进行实践和毕业研究:大四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进入社会工作组织或机构实践,CSWE(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认可的本科教育院校的实践要求至少400小时,同时指导教师需要具备CSWE认可的社会工作学士或硕士学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行的“2+1”教学模式与美国的本科教学模式相似,即把三年的高职教育由原来的两年半理论教学加半年的毕业设计、毕业实践,变为二年的校内理论、实践教学和一年的企业毕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2+1”教学模式与国家提倡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和“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相吻合。
  
  (一)建立稳固多元的实践基地
  专业实践应采取向社会开放的方法,按照“双方需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拓校外资源。建立稳固、多元的实践基地。因此,实践基地的选择非常重要,既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合,还要争取基地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稳固下来。因此,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民政部门、社区服务中心、慈善机构及其他社会工作机构的沟通与交流,以求长期合作。
  
  (二)培训合格的实践指导教师
  专业实践指导教师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工作经验。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起步较晚,社会工作机构缺乏专业社会工作者:各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实务经验严重不足。针对实践指导教师的缺口。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专业教师提出了到企业实践锻炼的要求,以保证提高业务能力,如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规定每位专业教师在一学年内必须有不少于30天的下企业进修或调研的工作经历。同时,可以聘请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