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职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探索

作者:易 磊 马才伏 邓 沨




  摘要:结合交通行业的特点及联合办学企业的要求,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教学与企业要求脱节、学生职业素质不高及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现有的以本专科课程体系为基础,经过部分修改形成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根据相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有关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只有构建与岗位能力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为案例,对高职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根据交通行业和相关领域的职业需求,确定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研究行业企业需求是进行专业课程改革的第一步,主要解决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问题。随着我国交通行业及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很快,交通类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有该专业。为充分考虑未来的人才知识结构,使办学具有前瞻性,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应适应我国当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及交通行业路桥建设的需要,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做到宽口径、多样化。
  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专业,该专业不仅涉及机械工程相关知识,还涉及电气工程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相关知识。在人才培养上。我们本着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制定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时。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不仅具有工程机械调试、检测与检修、故障处理与维护等岗位技能,还具备从事机械工程或电气工程领域等岗位的转岗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
  
  明确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岗位能力目标,改革专业课程设置
  
  在明确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岗位能力目标的前提下,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根据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从以前的偏重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学习转向专业技能培养;课程教学内容应从以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转向重视企业岗位所需知识的学习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应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够用,实践强化”的原则建立模块式的教学体系。做到基础模块、企业产品模块和岗位模块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先确定学生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再根据企业产品模块和岗位模块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确定基础模块的基本内容,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各门课程的课时数,从而形成“模块式”的教学体系。其具体结构如右图所示。
  
  (二)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首先,在设置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课程时,我们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织了工程机械企业一线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和学院教研人员和专任教师等,对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岗位进行系统、科学的工作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
  其次,确定课程内容。将各门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同类合并与归纳,形成基本课程单元。然后再根据各单元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补充与完善,使单元内容既保持相互之间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又保持各单元的独立性,设计出教学模块。最后将各教学模块合并构成新的课程。由于新的课程内容是经职业分析直接得到的,因而具有实用性强、目标明确和针对性强等特点。如对《PLC与单片机应用》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时。我们就是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将这门课程设计为PLC与单片机基础知识、现代工程机械PLC与单片机控制系统分析、现代工程机械PLC与单片机控制系统调试、现代工程机械PLC与单片机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现代工程机械PLC与单片机控制系统安装与维护等5个教学模块。这5个教学模块对应5项专项能力,构成了该门课程的全部内容。
  最后,编写与岗位职业能力相配套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列出每门课程的目标与要求、模块教学方法建议和课程评价方法等内容。然后,对整体教学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列出理实课程分配表,完成新的课程标准的制订。
  
  构建“模块化”教学新模式,探索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前提。除了必须形成能力型教学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机制外,还必须抓好“模块式”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们采用的“模块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满足联合办学企业的实际需要为目的,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联合办学企业生产的产品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本课程规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在我院机电工程系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2005级实施,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很快融入企业,获得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和山河智能等联合办学企业的一致好评,使学生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实践证明,采用“模块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建立与“模块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模块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评价上重技能、重就业能力、重企业评价。按照教学评价标准,考核方式也应重过程考核、重技能测试和职业能力测评。严格按照每个专项能力目标应掌握的基本内容与技能制定相应的考核要求与标准,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全过程的跟踪考核和能力测评。通过全面的、全过程的跟踪考核和能力测评确定学生的每一个专项能力的成绩,最后根据所有专项能力的成绩给出相应课程的综合成绩,
  另外。在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考核当中,使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进行相关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竞争能力。
  
  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
  
  我院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从2005级开始执行这一教学课程改革计划。试点班于2008年毕业,从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该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深受企业好评。100%的学生参加了工程机械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全部获得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总之,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对该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其他应用性高职专业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