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试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构建水

作者:游富相




  摘要:从就业指导的基本理论问题出发,构建以“五个结合、三个协同”为特点的、动态的、系统化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五个结合”是: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要求相结合,学生的实训、实习内容与就业目标相结合。就业指导与毕业生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校内就业指导与专业职业指导相结合;“三个协同”是: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政府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家庭为子女营造关心、理解和支持的择业环境。
  关键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
  
  高职毕业生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其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高职毕业生的特点。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成为摆在当前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研究现状述评
  
  就业指导理论最早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来看,有代表性的就业指导理论主要有帕森斯(Frank Parsons)的特性一因素匹配理论、霍兰德(John L.Holland)的职业适应理论、金兹伯格(E.Ginsbeg)为代表的职业发展理论三种。由于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较成熟,国外学者围绕就业指导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概观国外就业指导模式研究进展可以看出,国外这方面研究的重点问题有:如何选择就业指导价值取向,如何测量和改善就业指导质量,如何提高就业指导专业化与社会化等;国外把就业指导看作是一个完整教育管理过程的一部分,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研究。逐步建立和健全了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内学者对高职就业指导及其模式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迈出可喜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杨一平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提出了从成品包装和职业发展辅导两方面人手。变革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唐岭等人认为,就业指导模式改革重点应从就业指导的对象、形式、组织体系和发展目标人手,同时突破“短期促销”模式,以“发展性生涯辅导”模式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胡先锋等人在总结、分析就业指导既有的运作模式及其利弊的基础上,提出变革既有的体制内就业指导模式,逐步推进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并构建了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框架。韦毅嘉等人对国外就业指导模式进行了总结,提出将就业指导的重点放在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上:彭光成等人提出建立职业发展咨询机构来解决当前就业指导困境的思路:权福军运用系统学的观点。提出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纵观国内研究状况,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总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某类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体制分析等13个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国内学者研究领域已触及就业指导模式,初步形成了诸如全程化、社会化、专业化的高职就业指导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从研究方法来看,很多研究在直接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同时,更偏重于营造国内研究氛围和社会舆论环境。然而,我国高职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认同的研究范式与体系尚未形成。
  不可否认,既有的高职就业指导模式。虽各有特色,但都是在高职院校体制内封闭运行。当前,大众化就业态势和格局已经非常明朗,高职毕业生就业涉及的方面与矛盾较多,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工作包办下来或将其完全社会化,既不可能又不经济。因此,探索一种既利用社会资源又发挥学校自身就业指导功能的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模式,着力提高指导质量、指导效率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较为务实的做法,也是对毕业生负责任的做法。
  
  模式构建
  
  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主张通过就业指导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但何为人职的最佳匹配?这是就业指导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任何就业指导理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则形成了不同的就业指导理论模式。我们认为,职业选择是人们一生中一系列连续的行为过程,职业指导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地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动态过程。因此,就业指导作为指导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的活动,不能仅局限于为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而以“五个结合、三个协同”为特点的、动态的、系统化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的。
  
  (一)五个相结合
  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专业设置既要符合社会需要,也要具有特色。这是当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在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专业设置。当前,高职院校在调整专业时应坚持“少、宽、渗、优”的方针。“少”就是减少甚至停止招收社会需求小、缺乏自身优势的专业。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宽”就是拓宽专业口径;“渗”就是将就业市场知识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优”就是优化教学内容,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学生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要求相结合 当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高职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具有很好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创新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就业市场的这种要求对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尽管提法众多,但学者基本上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要素。从培养目标来看,应将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等职业应用性人才:从培养过程来看,应从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双师型”队伍三个方面人手。保证培养质量;从培养制度来看,应设计包括升学制度、课内外教学制度、研究制度、考试制度、就业制度等在内的制度链;从培养评价来看,应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机制和战略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的实训、实习内容与就业目标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程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提倡的“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理念,其实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意愿。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稳定的可靠的人才。将学生的实训、实习内容与就业工作相结合,既是学校争取主动之举,又可满足用人单位考察和选拔所需人才的愿望。需要指出的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是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