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研究

作者:韦 燕




  摘要:选取136名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被试,运用“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四个特征因素进行考察。目的是对影响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教师自身因素做深入调查与分析,以期引起讨论,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就业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我国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先前的职业教育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层面的质量,其实,确保职校学生的质量或就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在于教师的职业素质,因此,从仅关注学生层面的质量转向关注教师层面的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首先,职业教育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必须准确,对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哪个层次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职校教师除了具备敬业精神、专业能力与相关职业的实践应用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效能意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指的是人们在某种特定情境之下。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他同时指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预期外,还有效能预期。吉布森等人认为,两种不同的教师效能正好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预期。一般教学效能反映了结果预期,而个人教学效能反映了效能预期。国外研究者的研究还表明,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这是因为教师效能感决定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选择及对教学活动的坚持性,也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困难的态度,不但影响教师新的教学行为的施行及该行为在此后的表现,还影响教师教学时的情绪状态。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效能感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以往的不少研究,着重考察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特征,并发现学历、性别、职称等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无显著影响,而在教龄这一因素上。研究者得出的结果存在着较大差异。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构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工作环境等较之中小学教师存在差异。教师的特征变量对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如何,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刚转型的高职院校,在普通高校扩招及社会对职校存在偏见的背景下,招生形势极为严峻,为了保证生源数量,招进很多高考成绩二百多分的学生,教师的教学难度与管理学生的难度可想而知。教师为学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的缺乏而苦恼,为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觉疲惫不堪,为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学生素质的现状深感忧虑。与此同时,残酷的人才市场竞争对高职学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目前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在全国的高职院校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对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自身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影响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教师自身因素做深入调查和分析,以期引起讨论,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能有效提高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策略。
  
  研究方法
  
  被试选择 本次调查选取广西柳州市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被试。其中有效人数136名,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
  
  工具和材料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是辛涛等人1995年修订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共有27道题,采用6点制评分标准,量表分为两个维度,即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一般教学效能感,其中1-10题主要测量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水平,11-27题主要测量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水平,被试在回答问卷时,从每一项目所给出的6个判断等级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观点的等级,其中1-10题选“完全不赞成”者得6分,选“完全赞成”者得1分:而11-27题选“完全不赞成”者得1分,选“完全赞成者”得6分。得分越高,表明这个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eh Aloha)的同质性系数为0.77,分半信度为0.84。
  
  研究结果
  
  被试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多元方差分析 以性别、教龄、学历、职称为自变量,以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由表2可知,受试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总体水平偏低。由表3可知,这4个变量中只有教龄因素对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有显著影响,而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则无显著影响。在一般教学效能感方面。性别和职称两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其他因素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均无显著影响。
  
  教龄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将被试按教龄分成三个组,统计不同教龄组教师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的平均分,结果见表4和图1。从表4和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则无明显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考察不同教龄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结果见表5。从表5可以发现。教龄对高职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影响,其中,5-9年教龄组与10年及以上教龄组有显著差异:而教龄对高职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影响不显著。
  
  性别与职称的交互作用分析 由于在一般教学效能感方面性别与职称存在交互作用,笔者进行了作图分析。性别与职称在一般教学效能感上的交互作用如图2。从图2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男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随职称变化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而女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虽然表现出随职称提高而下降的趋势。但这种变化很小。
  
  讨论
  
  (一)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教龄特征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自身因素的四个变量中只有教龄因素对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有显著影响,而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则无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其中,5-9年教龄组与10年及以上教龄组有显著差异:教龄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影响不显著,而且有关数据表明,受试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总体水平较低,这一结果值得深思。
  就一般教学效能感随着教龄的增长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可以认为其原因可能在于师范大学的学生与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一般持有“教育决定论”的观点。他们很自然地认为,教育一定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当他们真正来到高职院校从教,发现理想中的教育与高职院校这个现实中的教育完全是两回事时,由于高职院校特殊的生源特点,使得他们的“教育决定论”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加上缺乏教育经验。具体问题层出不穷,使得他们很快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产生怀疑,教育观念发生动摇。通过与刚来高职院校任职的教师谈话,笔者发现,认为自己的学生“朽木不可雕”的想法普遍存在,“教育根本改变不了什么”的观点被这部分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