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职校师生有效沟通的师因性障碍分析及策略

作者:周 敏




  摘要:认知偏见与角色固着、语义曲解与表达不当、技能缺乏与个性不良是师生沟通师因性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应从简易编码、方便理解,考虑兴趣、尊重学生。真诚评价、及时反馈,放下架子、善于倾听,稳定情绪、学会微笑,把握分寸、保持距离,循序渐进、螺旋发展,区别对待、积极引导八个方面探讨改善师生沟通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职校;有效沟通;师因性障碍;对策
  
  沟通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而信息则应是接收者所能理解的信息。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指的是教师与学生达成彼此理解与认同,实现预定教育目标的沟通,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维持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师生间沟通顺畅,既有利于教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也有利于学生内化教育要求。
  遗憾的是,师生之间特别是职业学校师生之间的沟通经常受到“噪音”的干扰,这里的“噪音”主要指妨碍沟通的相关因素。在信息的发送者方面、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或是在信息的接收者方面都有可能产生“噪音”。可见,影响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障碍可能来源于教师方面,也可能产生于学生方面。由于教师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师生沟通一旦受阻,教师理应承担主要责任。鉴于此,笔者拟从教师方面分析师生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师因性障碍),并主要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改善师生沟通效果的对策。
  
  师生有效沟通的师因性障碍
  
  认知偏见与角色固着: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见与自身的角色固着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关键 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底子较薄、行为习惯较差。这使得一些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所有学生,在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中容易受到一些偏见的影响。这些认知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这些认知偏见往往使教师过度放大学生的缺点,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有意无意地践踏学生的尊严,从而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教师抱怨学生难教难管,学生指责教师偏见武断,师生之间缺少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土壤,沟通效果可想而知。固守一种角色,不能根据生活现实的需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角色心理转换,就表现为角色固着。教师的角色固着倾向是导致师生沟通障碍的一大杀手。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中应该扮演多种角色,如果不分场合。总是以教师自居,不懂得转换角色,往往会使学生反感,师生之间的沟通必定受阻。
  
  语义曲解与表达不当:教师对学生的语义曲解与自身语言的表达不当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基础 很多职校生由于能力有限,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可能词不达意,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理解的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说话的含义,不要想当然,更不能有意曲解学生的意思,借以讽刺学生。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想法不被教师理解与接受。教师将会被学生拒之“心”外。不管信息发送者头脑中的想法多么清晰。但仍有可能受到措辞不当、疏忽遗漏、缺乏条理、表达紊乱、句法笨拙、陈词滥调、乱用行话术语及未能阐明信息的含义等因素的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本来认识能力就不强,再加上敏感、自尊等特点,教师与他们交流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用词的妥帖与简练,不要使学生产生误解。误解是消解或降低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误解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是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之一。现实中一些教师驾轻就熟、脱口而出的语言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导致师生之间的误会与冲突不断产生。
  
  技能缺乏与个性不良:教师与学生沟通技能的缺乏与教师不良的个性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根源 生沟通是一门学问,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沟通技能的缺乏往往成为制约师生进一步沟通的“瓶颈”。比如,有些教师不能用语言与学生友好沟通,不能充分发挥“说”和“听”的技艺,不能巧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使声音、表情、体态、距离都能准确地传递有关信息。师生沟通是在师生双方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的个性对师生沟通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师德高尚,二是教育教学技艺精湛,三是个性优良。其中,教师的个性特点是受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现实中,职业学校师生沟通的障碍正是因为部分教师缺乏豁达大度、昂扬乐观、平易亲和、幽默风趣的个性品质。
  
  消除师因性障碍的对策
  
  简易编码、方便理解 沟通要以发送者与接收者双方都能理解的方式进行编码。所谓编码是指信息的发出者将要传输的信息编辑成一定的符号,如语言、文字、图形、动作等等。使抽象的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可感知的、公允的符号而便于传递。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要故弄玄虚,买弄水平,要用朴实的语言、简单的动作传达思想和看法,让学生轻易地就能准确理解与判断。只有当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对信息所含符号的意思具有相同的或至少是类似的理解时,准确的沟通才会产生。教师有时要考虑职校生的具体情况,采用滤波对抗技术,保障信息、去伪存真。具体做法是重复传递滤波、多渠道传播滤波、反馈滤波以及阻抗滤波。
  
  考虑兴趣、尊重学生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与交换的过程,教师发出的信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进一步沟通的积极性。通过沟通,在充分尊重与接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职校生找回失落的自信。在沟通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真诚评价、及时反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与学生沟通时要学会赞美学生,把真诚的赞美变成一种日常的教学行为习惯。传递的信息只有被双方理解了,沟通才算是完整的。教师与学生沟通时可以借用心理咨询中“神入”的技巧,对学生发出的信息进行反馈。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学生的支持、鼓励和赞赏,不仅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而且要对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进步表示赞赏,后者对职校生而言往往更为重要。
  
  放下架子、善于倾听 沟通双方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在沟通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控制节奏,但不要指手画脚。更不能使学生觉得你在支配他。职校生很敏感。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一旦感觉教师想左右他,就有可能适得其反。最好的做法是,教师要学会聆听(耐心听、细心听、会心听),在与学生沟通时多听少说、多商量少指挥。努力营造相互信任、充满信心的氛围。
  
  稳定情绪、学会微笑 教师要善于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用微笑向学生传递理解与接受。微笑是接纳的信号,是沟通的桥梁,能导致理解、激励斗志、净化心灵。自然的微笑可以打破师生沟通的僵局;轻松的微笑可以淡化师生沟通的矛盾;坦然的微笑可以消除师生沟通的误解,
  
  把握分寸、保持距离 教师要把握好与学生的关系。既不能使学生觉得不可亲近,也不能与学生亲密无间,在沟通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师生之间不可毫无距离,过度透明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不懂得“适度”的道理,教师与学生过度亲近,他们就会肆意挑战教师的威严;而与学生过度疏远当然也不是正确的选择,师生之间形同路人,则很难在某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把握好师生关系的“度”,使学生既觉得教师可亲,更觉得教师可敬。
  
  循序渐进、螺旋发展 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吸引力最大,“先肯定后否定”的吸引力最小。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要一开始就对学生有很高的评价,有时还需要有意“疏远”学生。以后再通过教育活动与师生深入交往,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的力量,使师生关系慢慢融洽起来,学生也会因此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与提高。看到自己逐渐被教师赏识,学生会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师生沟通顺畅了,教师的“说教”很容易就会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如果一开始师生关系就一帆风顺,学生可能不知道珍惜,一旦师生关系紧张,情况就会更糟糕。
  
  区别对待、积极引导 教师要学会运用美国心理学家柏恩提出的交互作用分析法,改善师生沟通及交往的效果。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不但要及时反思自己与学生沟通时的心理状态,而且要了解学生与自己沟通时的心理状态,尽量保持平行型交往模式,最终引导学生采用A-A型交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