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职学生评教实践体系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 荣




  摘要:文章从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以及教学对象的个性特征出发,分析了在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开展此项工作的实践操作方案以及一些注意事项,旨在使学生评教主客体双方双赢,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双赢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学校教学工作整体功能的评价。学生评教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逐渐为欧美国家高等院校广泛运用。所谓学生评教是指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授课效果和自己的学习体会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上世纪70年代,学生评教被国内部分高校引入,现今已被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开展学生评教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学生评教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很多高职院校基本临摹甚至照搬照抄一些本科或研究生院校的做法。如何建立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学生评教实践操作体系,是亟须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评教是立足于数据测量、汇总统计的评价工作,从教育统计学和教育评价学的角度考虑,应该有效度、信度和区分度三个特征,现就这三个特征谈谈高职学生评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效度即统计工具本身的有效性,就学生评教工作而言,其效度主要体现在评教指标的实用性、科学性上,旨在说明这些指标是否能真正体现当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内涵。笔者调研发现,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评教指标大同小异,基本临摹甚至照搬照抄一些本科或研究生院校的做法,普遍缺乏针对性,又比较片面,如体艺课及“两课”的个别指标与专业课混为一谈。高职教育是重视职业技能的教育。尤其重视实践操作的教学过程,但很多高职院校对理论课和实践操作课指标没有进行区分:指标概念抽象,晦涩难懂,量化不明显,如对“本课程教学计划明确,教师备课充分”这一指标。学生很难对“备课充分”的程度做出界定,更不用说对教学计划的明确与否进行深入剖析并得出结论了。
  信度即统计测量的可信程度,就学生评教工作而言,主要体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指作为评教主体的学生是否具备了品评高校教师的能力;客观上,指评教过程的组织是否规范、严谨,对评教结果的处理是否合理。针对前者,不少专家学者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认为高校学生的心智发展已基本成熟,具备了对事物作出理性判断和评价的逻辑思维能力。教育家马什(Marsh,H.W.)、费尔德曼(Feldman,K.A.)等人还通过多次实践和跟踪调查,经过比对肯定了学生评教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但高职院校往往疏于对这种能力的引导,对学生评教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欠缺,导致学生对此产生观望、敷衍甚至怀疑的态度。针对后者,虽然不少学校都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机构,甚至有的还成立了学生评教工作委员会,但这些组织机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常常是任务没落到实处。职责不明。最终使学生评教流于形式。另外,对于纷繁杂乱的评教数据如果不细致地分类整理,没有成熟可靠的技术手段进行针对性处理,也同样会使评教结果的可参考性大打折扣。
  区分度即对被测评对象在测量指标实质水平上的区分程度。就学生评教工作而言,其区分度也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测量标准对不同类课程在共性和个性问题上区分度不够,如高职教育尤其重视职业技能培养,所以必须在共性的基础上提取一些个性元素,以期较全面地对实践教学进行区分评价,而公共体育课程则必须结合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共性评价指标。二是在看待评教结果的态度上,学生评教的直接结果是对教师每学期的教学工作打分,所以多数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只对这一直接结果感兴趣,而对具体内容及各项指标的得失情况却置若罔闻。这种“买椟还珠”的做法使学生评教工作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科学有效的学生评教工作体系的构建
  
  开展学生评教工作是解决高职院校内部存在的教与学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的学反馈至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两者在冲突中不断寻求平衡点。以达到共赢状态。但如何构建这一体系使其达到理想状态一直是很多院校努力的目标,根据我校近四年来学生评教工作的经验,如图所示的工作体系是比较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校院二级教学管理部门作为学校的监管层,成为学生评教工作主客体的中介,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学生评教结果作为催化剂能及时反馈于教师,促使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形成了无盲点、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网络。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对策研究
  
  针对如图所示的工作体系,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评教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慎重研究。
  
  建立一套适合高职院校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学生评教工作的必要前提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评教评价指标体系应在两方面深入调研,使之逐步完善。首先,评价指标本身具有很强的教学导向作用,因此要建立起一整套适合各类课程性质的个性化的指标体系。例如,对“两课”要重视思想政治、时事、人文等方面因素:对艺体课要重视体能、动作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因素,但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如何建立起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其重点应放在专业知识传授、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这些重点反映在教学中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侧重于后者。所以。应在教学共性的基础上挖掘实践教学的个性特征,如教学设施的准备、教学场地的布置、教学过程的执行情况、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操作能力的提高、教学功能的体现、教学效果的取得等等。其次,应从学生评教工作的执行主体出发,建立适合高职学生思维模式、认识水平的指标体系。高职学生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文化素质较差,入学起点低,自我意识强,而相对中职、普高学生而言。这一类群体想法更成熟。思维更活跃,对周围客观事物做出评价的欲望更为强烈。这就要求评教指标体系的制定既要指标详细、全面、具有针对性、富有内涵,又要文字表述浅显、易懂,易于评判。例如,各项指标均应采取第一人称,以学生为本位进行思考、作出评判,给学生主人翁的感觉,有益于提高评价的信度。
  
  规范组织学生评教的实施过程是开展学生评教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评教指标建立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规范组织实施过程,同样也会使学生评教工作流于形式。学生评教工作的执行主体虽是学生,但考虑到高职学生自律性差、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薄弱、判断和选择能力较差等因素,各级教学部门的相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