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设置方向探讨

作者:周凤霞 张朝阳 彭辉辉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设置现状,探讨了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定位: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岗位类型等因素,设置相应的培养方向,走特色化的人才培养道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
  
  为适应我国城乡建设的需要,从2002年开始,一些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但在专业名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普遍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同时,各校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理解也不一样,往往根据各自的条件,设置了相关课程,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差异甚大。“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方向的准确定位是解决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国家环保总局部属的唯一一所中专学校——长沙环境保护学校。2006年学院通过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评估。“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的核心专业之一,从2002年以来,该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下面结合我院的教学实践,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设置培养方向进行探讨。
  
  设置专业方向的背景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在2004年以前,一直沿用本科的名称,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在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把专业名称改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征求意见稿)》中指出了该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核心课程为:地质学基础、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国土规划、环境科学基础、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等。专业核心能力为: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就业面向为: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城乡规划等工作。这种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问题,定位于城市规划、管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培养目标过大过空,导致各院校在开设“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时有些成了本科的压缩版,有些院校则无所适从。据调查,我国共有27所职业院校办有“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上有很大的差异,没有相对规范的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针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定位不清的情况,很有必要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细分设置。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是以环境保护类专业为主体的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分工较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定位从其开设之初就比较具体,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随着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本专业生源充足,招生人数逐年快速增加,到2007年招生达340人,学生就读“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意愿十分强烈,每年新生有不少要求转入该专业,所以本专业实际就读的学生数远远高于计划招生数,目前该专业在校学生达760多人。由于学生数增长过快,同一专业模式培养下的毕业生数就会过多,就业压力增大,本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竞争也会增大。这是我们进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细分设置的另一原由。
  
  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源环境管理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资源环境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以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由于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导致了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与专业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可以设置与经济相关、突出地方特色的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应定位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资源环境管理人才。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与突出,为不同的资源环境管理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资源环境管理行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
  把专业方向设置与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作为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是切合实际的。通过调研分析资源环境管理专业领域的行业背景,以及资源环境管理人才的行业分布情况与需求岗位类型,并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重点突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特色,我院于2005年起进行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改革,对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了调查,针对岗位需求定位专业。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初步定出基于不同岗位需求的三个专业方向,制定了这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使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更好地满足和适应社会需要。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方向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它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在环境管理中必须遵守的一项制度,这表明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资料,全国需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达5万人之多,而目前正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管理的工作人员不足1.5万人,人才缺口较大。然而,国内各大专院校环境类专业均未涉及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专门人才的培养,我院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培养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管理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1)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的环境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其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环境调查与规划、环境监察与管理等基本技能,能够在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部门、开发规划部门等单位从事环境工程评估与咨询、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管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2)职业岗位(群):面向环保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等工作:面向各级政府及环保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管理、环境工程评估与咨询等工作:面向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管理、环境执法与监察等工作;面向各级环保、城建、农林、水利、牧业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