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大工程观”理念与高职精细化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作者:高 庆




  摘要:从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大工程观”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作用,并在高职精细化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中对如何体现“大工程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大工程观;精细化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所谓“大工程观”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工程教育率先提出和掀起的“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主要是针对传统工程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科学化从而割裂了工程本身这种现象提出来的,其实质就是回归工程的本来涵义,这一涵义不再是狭窄的科学与技术涵义,而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涵义。也就是说,工程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高专教育应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这是每一位从事高职高专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向和内涵的理论性课题。
  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即所谓技师)。这类人才与工程型人才(即所谓工程师)的区别是:工程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而技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因此。从技术的应用过程看。这两类人才应该是一种承接的关系,类似于医生和护士的关系。医生主要解决疾病的治疗方案的问题。而护士主要是配合医生实施治疗方案以及解决后续治疗措施的落实等问题。不言而喻,如果护士不能完全领会医生的治疗理念,那么必然会降低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上游的工程师教育向“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发展时,相应下游的技师教育似乎也应该向这种理念靠拢。
  如何才能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引入这种理念。或者说,相对于本科教育,“大工程观”的理念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定位,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笔者对本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得出了以下认识。
  
  “大工程观”与高职课程的运行模式
  
  我国高职课程已历经多种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初创阶段,沿用的是学科体系下的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为划分的“三段式”课程系统,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模式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探索之中。这些模式有基于德国“双元制”的核心阶梯课程模式、加拿大CBE模式、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MES)、职业群集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行动体系课程模式等。从总体上看,无论哪种课程模式,都必定是一种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与相应的能力培养的目标相一致。假如把某种模式的课程体系本身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这种课程体系就必定符合“大工程观”的系统要求。因为这种体系是作为职业化的要求所必须具备的。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成功的课程模式必定是一种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模式,既然“大工程观”已经成为本科教育所追求的理念,或者说,假如“大工程观”已成为高等教育必备的教育理念,那么,在高职课程模式中,必定能吸纳并体现出这种理念。相反,假如不能体现这种“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的课程模式必定是具有局限性的模式。所以,高职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大工程观”的理念应该是相容的。
  
  精细化工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
  
  精细化工是应用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范围涉及农药、染料、涂料、颜料、试剂、高纯物、信息用化学品(包括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等)、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粘合剂、催化剂和各种助剂(包括印染助剂、合成材料助剂)、水处理剂、表面活性剂等以及日用化学品、化学合成药品(原料药)、功能高分子材料等诸多类别。产品涉及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有较强的实用性。相应本专业的业务规格是除学习必要的数理、外语、计算机、机械以及电子电工基础知识外,主要学习精细化工生产单元操作基本知识、精细化工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常见精细化工产品的性质、用途及生产工艺及化工计算、化工设计、化工分析的等专业知识,此外还需要学习化工自动化、环境保护、化工安全、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由此可知,精细化工专业是一个技术、工程、环保、管理、营销等相结合的系统工程。精细化工专业人才不但要具有化学、工程学、机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有管理、市场营销等社会科学知识。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如果不以“大工程观”的理念来规划与组织课程体系,则有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课程体系不够清晰、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特别是专业内容多而学时不够、专业主线不够明确、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较为突出。所以,如何将这些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目的,是摆在精细化工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体现“大工程观”理念的精细化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大工程观”的“大”不能只从简单的大小来理解,“大”是用来修饰“观”的。它具有两层意思: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现在知识构成方面,不仅仅强调专业知识体系内的知识要素和单元。更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知识结构上体现宽与专的统一。体现在工程能力方面,不仅仅强调工程单元设计与管理的能力,更强调单元工程与系统的关联,与环境的关联。
  也就是说,“大工程观”要求学生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多样性。“大工程观”所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复杂系统的生产、制造、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精细化工专业作为一个典型的应用技术型专业,在确定人才规格上更应注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更着重于化工工程与工艺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要使课程设置从单一的“技术专业课程”传授转变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事”作为重要目标,并贯穿课程体系的始终。
  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与其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相适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国家教育改革有关的方针政策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精细化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