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者:洪 楠




  摘要:从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时所出现问题入手。分析了我国高职旅游专业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加强本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提出了目标和途径。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职业心理素质
  
  旅游是人类的生活需求之一,是一种较高品位和格调的消费方式,是精神追求和文化享乐的新型载体。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在逐年提高,不仅对旅游专业高职生的智能素质、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提出了要求,也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要求。如何保持热情的工作态度,掌握让客人“转怒为喜”的沟通能力,培养超强的团队精神和良好服务意识等职业素质,比让学生学会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重要。因此,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开发的必然趋势。本文拟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心态分析人手,提出这一特殊人群职前教育的解决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现状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的总和,其结构包括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特征,对职业活动有制约、调节和鉴别功能。它是一般心理素质基础上的侧重。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如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心理素质,通用的职业心理素质。如勇于竞争的自信力、经受挫折的容忍力、不断进取的坚毅力、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抉择的自我控制力、环境变异的适应力等,但不同职业和岗位对人的心理品质的要求有所侧重。旅游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旅游专业高职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目前学生实习或工作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发现,在对往届旅游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的跟踪调查中,这些学生由于心理方面的种种原因,在从事旅游职业活动时遭受挫折的大有人在,较为突出的几种情况有:不敢开口和客人说话、同事关系僵硬、与客人争吵或顶撞主管、常出现疲劳感等等。这些现象所反映出其职业心理素质的缺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态度不佳一般情况下,从业者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服务意识。对从业人员而言,只有首先解决好职业态度,形成正确的职业心态,才能表现出持久而积极的行为方式。目前在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均比较富裕,生长期间多受父母和周边亲友呵护宠爱,没有受过挫折。对旅游服务行业从心中看不起。认为服务行业是种“脏活”、“累活”、容易“掉价”,由此产生抵触、懈怠心理,从而导致就业后学生职业态度不积极。缺乏服务意识。
  职业心智不足职业心智是从业者逐渐形成并且相对固定下来的心智,他会左右人们的思想和对世界的认识,影响人们处理人际关系遵循的准则和人们之间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高职学生容易受到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以金钱至上、享乐为先作为追求和信念,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单位能够给自己什么,而不是我能对单位有什么贡献,对单位的培养看作理所应当或用作以后再次跳槽的筹码。没有感恩心态等等。
  职业认知存在偏差 据有关研究表明,如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惫。相反,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精疲力竭。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职业认知。对自己的专业就业方向缺乏了解,不少学生选择本专业仅是家长或朋友推荐,或是自己的一时兴起,而不管专业是否很适合自己;更不太清晰自己在以后的就业岗位上是否会快乐。如此的结果是。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时,他们缺乏必要的自信,对就业前景表现出忧虑和不安。
  职业情商不高 心理学家认为,智商与先天因素关系比较密切,而情商的高低更加取决于后天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一是要能时刻了解自己的情绪,二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找到情绪的根源并摆脱,三是会激励自己,四是能理解他人的情绪,五是能维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职业,学生在单位工作比较辛苦。情绪容易冲动,在解决同事之间的一些问题上,时常会有过激的举动,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伤害,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影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缺失的因素
  
  社会因素一方面,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用人制度的影响,整个行业弥漫着浮躁的情绪,部分旅游企业存在选材盲目、超前消费现象,在目前旅游行业部门职业准入制度尚未形成的情况下,企业用人随意、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大大打击了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出现了跳槽频繁的现象或消极怠工的情绪。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在人才的选用上存在双重标准。用人单位对学生要求最多的就是经验,但是却非常不情愿给在校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殊不知学生要想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尽快达到企业要求。没有企业的配合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家庭因素 现在大多高职旅游在校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凡事多由父母为子女包办好,使得学生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学生在工作时遇到困难,首要想到的不是我该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打电话向家长求救。日常工作缺乏主动性,自由散漫,认为自己工作好不好无所谓,大不了让父母为自己再找份工作或干脆养起来。同样,部分家长对子女溺爱有加,助长了子女的坏习惯。
  学校因素 虽然职业院校在就业上比普通高校更有优势,但是渠道仍过于传统。限于向配合用人单位推荐或学生自行求职。就业指导只针对毕业班开展,且过多进行政策宣讲、应聘技巧培训,而经常性的面向各年级不同层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几乎没有。
  个人因素 学生在外实习工作期间,容易出现两种典型自我认知偏差:(1)低估自我,表现为自卑、怯懦。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展示自身强项,严重影响择业;(2)高估自我,表现为自负、骄傲,认为自己知识丰富、技能熟练,一旦现实与预期目标有距离,便只会习惯性地抱怨,职业适应性差。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和途径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后旅游业的开放并与国际融合,旅游业必将出现产业升级和激烈竞争的局势,但学生在工作中却难以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职业心理素质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要通过学生职业态度、职业心智、职业认知、职业情商等职业心理基本素质的提升,配合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服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