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的思考

作者:李明霞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领地。除了培养学生必备的硬技能外,更应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软技能。本文结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实践,简要阐述了软技能的内涵、重要性以及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软技能要求和“80后”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培训现状,并对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和提高企业需求的软技能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软技能;高职院校;企业需求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领地,一直致力于培养企业所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众多高职院校也加大了对学校实训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教学模式的改革等,以提高学生进入企业第一道门槛的能力,如英语计算机应用水平、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等称之为与职业岗位技能相关的硬技能。与此同时,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相应提出了更为多元化的要求,很多企业更为看重员工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主动创新等专业技能之外的软技能。如何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及基础课程学习之余,从其他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软技能不软,软硬都过硬的技术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软技能的内涵、重要性及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软技能要求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核心体现在硬技能和软技能两个方面。其中,与职业岗位技能相关的技能我们称之为硬技能,而体现在专业技能之外的职业素质及职业通用能力则称之为软技能。其中职业素质主要指人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通用能力主要指沟通表达、协调合作、学习创新、适应控制、分析应对等能力的综合表现。与硬性的专业技能相比,软技能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更多是文化、个性及内在素质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体现的是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是一种职业通用能力,且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如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博士所总结的“对职业负责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交际技能、善于发现变化并适应变化、灵活、善于学用新技术、舍得花钱花时间学习各种指南性知识简介、摒弃各种错误观念、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开发新技能”等等,都体现了软技能方面的要求。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硬技能旨在保障学生在技术起点上获得先机,具备岗位就业的“看家本领”,而软技能则是在硬技能基础上竞争力的体现,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就业发展空间。软技能越强的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越强,将来的发展空间越广。笔者长期从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通过大量的企业走访及调研发现,现代外企尤其青睐具备良好的职业行为素质、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于一身的软技能人才,并把应征者的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等作为录用的重要考虑要素。如果应征者的软技能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即使专业技能及经验再优秀,企业也不会优先选择,相反。我们听到过这样的例子,有一位应聘者在笔试环节被淘汰,但他在离开办公室的时候,顺手拣起地上一张废纸并扔到垃圾桶中,总经理看到后,决定录用他。如此小的细节,却体现了应征者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软技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企业对软技能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良好的沟通、表达及学习能力。在紧缺高级技术人才的经济开发区内,随着个性化生产的企业产品不断更新,企业尤其需求学习能力强、会与同行及客户沟通意见和建议的工程及生产技术人员。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做”,还要培养他们会“说”,会和同事及上司沟通,会主动学习吸收。很多企业在招募时都强调,专业对口已不再是竞争的优势,企业最需要的是进入企业后学习能力强,能够尽快上手的复合型人才。(2)适应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适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新人入职的指标,学生适应能力越强。越能尽快缩短培训时间,节约企业人力成本。(3)团队协作意识及创新精神。任何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都离不了参与、协作、奉献的企业精神。企业也尤其欢迎那些主动意识强,能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和创新,并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员工。
  
  “80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的软技能
  
  现在的高职毕业生多为八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受家庭教育及周边环境、观念等影响,使他们呈现出很多“80后”问题。
  沟通表达能力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距 不难发现,很多外企在招聘时都将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作为一项必备能力。但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工科背景的学生,沟通表达能力欠缺。不能完整描述一个项目运作的过程,不知道如何用规范的格式去写报告,欠缺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案例:我院某学生专业成绩十分优秀,被推荐至某跨国公司维修部从事电梯维修工作。但仅仅在公司实习了半个月,公司部门经理就打电话与笔者沟通该学生不能胜任此项工作。原因便在于维修部更需要能与客户交流,沟通能力强的员工,专业技能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而沟通能力却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所以企业更希望未来的员工在学校就能养成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不关注细节,责任感及团队意识不强 细节决定品质,团队协作精神体现于细节之中。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很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拘小节”的现象越来越多。如去企业面试时不修边幅,从而失去录用机会;在公司实习时不主动清洗已经脏了的工服:在餐厅或教室等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参加社团活动只在意个人得失等。
  主动意识及创新精神、质量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可否认,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很快适应,经过培训也能上手。但在工作中很多毕业生只停留在把任务完成便“OK”的现状,不会考虑如何做得更好,能否换一种方式去做,缺乏“问题”意识。笔者做过多家企业生产一线经理人的调研工作,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质量意识,产品的品质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在目前的高职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还没有有意识地将企业的品质意识带进课堂。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企业需求的TPM(TotM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员生产维修)、QCC(Quality ContrlCircles品质圈)、5S——生产现场管理中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TOM(Total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等理念并不了解。
  承受压力能力成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在某些行业如服务业、IT业、制造业体现特别明显,很多实习生会因入职初期的培训过多,考核严格,压力过大而放弃实习机会。
  遭遇“管理瓶颈”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学生先会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