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价值缺失及其超越

作者:金立其




  摘要: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国策,有其一定的时代背景,但与职业教育自身目的、功能和规律并不能完全等同,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价值缺失。本文探讨了作为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的政策导向的现状。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对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价值缺失的超越路径。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价值缺失;创业教育
  
  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就业导向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2005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十一五”期间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又提出了六条指导性意见。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政府管理职业教育办学的一项政策措施,有其一定的社会现实背景。也一定有其时效性。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政策和与作为一种类型的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包括职业教育的目的、功能、价值、属性等并不是可以完全等同的。尤其是人们对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政策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误区和偏差,则可能会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有必要从学理和实践的视角进行反思,并提出超越其价值的对策。
  
  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价值缺失
  
  价值是一个关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哲学范畴,一个特定事物的价值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呈现出来,价值来源于客体,取决于主体,产生于实践。职业教育的价值总是与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相联系,总是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社会和个体相联系。作为价值客体的职业教育,通过对人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从事和胜任特定职业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并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以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受教育者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的用人及人力资本价值积累的需求,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职业教育价值的内涵所在。片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则可能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认识误区和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职业教育价值的缺失。这种认识误区和价值缺失主要表现在:
  第一,就业导向强调了职业教育社会价值中的经济价值,从而导致个体价值中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的缺失。就业导向的基本逻辑是: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是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因而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而这一逻辑的基本前提是只是从经济的视角来理解职业教育的功能。职业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是育人。从经济的视角来强调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警惕一个倾向,即在这种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在教育的视野中。过度关注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忽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得以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性教育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职业教育的逐利性、机械性和效用性,使得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可避免地把属于人的精神和意义层面的缄默存在排斥在教育之外。也就是说,如果职业教育抽掉了职业教育活动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变成一种“职业培训”,这就扭曲了职业教育的真义。职业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而且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不能把就业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二,就业导向注重了职业教育教学中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受教育者职业生涯发展价值的缺失。我们不否认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中心、以胜任就业岗位为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职业岗位的所需能力、知识、态度要求作为构建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依据,并把职业能力看成静态的,将“技能”的获得等值于获得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岗位需要什么,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教师就教什么内容:岗位不需要的,教师就不教,学生就不学;甚至在就业导向的要求下,少数职业院校片面强调上岗能力。以达到所谓的与企业的“零距离”目标,职业教育也就容易被矮化为一般的就业培训。这种现象在20世纪初的美国也出现过,杜威批评说这是“工艺教育”,它使学校忽略学生系统地学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职业。针对现行职业教育的这一弊病,杜威以葛雷学校为例指出:“在学生离开学校以前,他都有机会学习较多种类职业中的任何一种职业的专门过程。……使得他从事的无论什么工作都真正成为一门职业,一门终身的职业,而不仅仅是一种只是为了工资才去做的日常工作。”殊不知,这种狭隘的能力观,已经制约了教育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绝不是授人一技之长、谋一工作岗位的功利性教育,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
  第三,就业导向关注了既定的职业岗位及其人才需求,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这一基础价值的缺失。在就业导向指导下的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许多职业院校明确提出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进行设置和调整专业,有的院校甚至明确提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种提法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很合理,但仔细研究却发现,这是违背教育规律,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一方面,劳动力的市场需求信号只是一种外在表现,而且是瞬息万变的,今年需要的人才,明年就可能已经饱和,而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周期的。从培养人才质量的角度看,也需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否则专业建设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如果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设置专业,职业教育只能永远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永远跟着劳动力市场走,始终处于应付状态。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才是专业设置的根本依据,产业结构的布局决定着专业设置的科类结构,而技术结构的构成决定着专业设置的层次结构。因此,仅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来调整专业是不科学的,必须对引起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保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也有违学生的生存发展权利。因为这种职业教育是以现在的工业为标准的,它仅仅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屈服于现今经济制度的要求和标准。然而,随着社会职业不断变化,会使得受到狭义的职业教育的学生训练好了,但他们掌握的技能却早已不适用了,并且很难实现职业间的转换。这也许正是少数高职院校就业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难言之隐。
  
  弥补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价值缺失的路径思考
  
  职业教育价值外延主要表现在本体性内在价值和工具性外在价值。职业教育本体性内在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个体的价值,从职业教育产生之日起,就存在于人类自身再生产和谋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