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职业教育在农民工市民化转换中的作用

作者:吴 岚 赵洪波 黄晓利




  摘要: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对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合理流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民工市民化转换过程中,职业教育提高了农民工在职业分层中的地位。本文以社会流动为视角,阐述了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转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同时兼及在社会流动视角下职业教育的特殊价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民工;市民化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在现代开放性的社会中,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是社会流动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影响个人实现合理流动的因素,除了国家制度、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外,个人综合素质的发挥尤为重要。职业的获得和职业地位的提升与个人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个人能力的获得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因此,教育成为个人实现社会流动的阶梯。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动力机制,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因此,在知识社会里,除了正规的学历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成人发展的必须的手段。成人教育的作用,不仅彰显出它在促进社会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合理的阶层结构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接受成人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职业教育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合理流动
  
  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使各阶层劳动者获得个人向上流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由于教育水平与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紧密相关,因此,教育正以一种经济因素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影响着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参与着人们的社会阶层地位和职业集团的归属过程。社会各阶层受教育的水平与程度直接决定他们在新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中的位置流通。在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动过程中,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更有条件流向职业声望较高的科研单位、金融业、计算机服务业、咨询服务业,从而使个人从分层结构相对较低的位置上升到相对较高的位置。在知识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通过正规教育一次性获得的学历水平与程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职业教育通过对现实劳动者进行知识、技能、态度、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的生产能力、技术素质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从而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接受各种形式的成人培训教育,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的社会阶层流动的方向,并最终决定个人在社会阶层中的位置。
  职业教育调动了社会各阶层进行合理流动的主观能动性 职业教育通过一系列舆论宣传,逐步扩大了在社会中的影响,同时,通过越来越多得益于职业教育的学习者的口碑,使各阶层的人切实感受到了接受职业教育为个人目标、个体价值实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激发成人学习动机的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个人学习的积极性,由个体挖掘自身的潜力,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力调整和发展自我。作为一个已经具有职业经验的个人,能够运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有目标地充实调整自我。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积极投入到职业生活中,通过职业的适应与创造或职业的再选择、再适应,获得职业上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善,从而为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创造条件,在此过程中,教育因素的重要性便会愈益显现。
  职业教育提供社会各阶层实现社会流动的必须手段职业教育的内容涉及各种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其层次又包括扫盲、初中、高等及中学后、大学后等各个阶段,同时,职业教育相对于正规的学历教育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可以根据社会各阶层的现状,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形式与手段,如远程教学。分段集中教学等形式,满足不同人群对知识水平与知识种类的多种需求与选择。因此,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无疑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条件,直接在调整社会阶层和职业集团之间的对比关系中发挥作用。职业教育内容涵盖的广度、深度及其现实性,能够帮助社会各阶层选择自己既感兴趣又擅长的专业,并可以根据通过专业学校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样大大拓宽了选择的范围,提高了个人的自主权,从而避免了个人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而造成的被动局面,促进个人的发展。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阶段,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阶层良性流动中。城乡流动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农民向市民化的转换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之一。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是地域、职业的转换。也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转换。考察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可以发现他们仅仅是实现了地域和职业的转换,但在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换上还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农民工”这个称呼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群体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尴尬现实。要实现农民工向市民化的成功转换。除了制度安排、外部基础等因素外,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在“农民”与“市民”两个群体的属性差异上,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表现最为强烈,也是农民工市民化首先面临的挑战,只有当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后,才会逐步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作用
  
  所谓市民化能力是指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生活的能力。一般来说,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和在其城市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长期城乡的二元对立结构,城市比农村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师资环境,农村基础教育环境较差,这导致了农民工受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这样的劳动力在职业选择时,必然存在着极大程度的限制。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低端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很难依靠学历和知识获得高收益。因此,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关键在于,教育。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职业教育体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对于农民工的职责不仅要教会其知识,而且要激励其思考,学会融会贯通;要激发农民工学习意识,促使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发掘农民工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学会适应现代社会,积累融入现代社会和城市生活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的市民化。
  职业教育对于提升农民工的职能素养和提高就业层次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各种职业对于就业所需要的教育条件日趋提高,不仅专门职业需要越来越高的教育条件,最普通的职业,如宾馆餐饮服务业,也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格。因此,农民工的文化、技能水

[2]